大建宫殿

第二十九章 大建宫殿

秦始皇自从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除了修长城、北攻匈奴、南平百越外,他还打起了修宫殿的主意,因为宫殿不仅仅是帝王休息娱乐的场所,更是帝王身份地位的象征。

那么,如何修建宫殿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

秦始皇召来丞相李斯,对李斯说:“如今天下已定,咸阳城人口急剧增多,街道拥挤,天下本是朕所有,但是朕居住的咸阳城却如此寒酸,实在有失朕的威严,丞相可有什么好主意呢?”

“回陛下,咸阳城处,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实乃风水宝地,我认为不必迁都。”

“既然不迁都,那只能改造咸阳城,建造新皇宫了。爱卿看如何修建和改造呢?”

“臣认为新皇宫可以选择阿房,再从阿房宫修筑道路,经过渭水,直达咸阳宫,再将咸阳宫与周围新建的宫殿群连成一体。”

秦始皇遂下令,立即修建阿房宫。

阿房宫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又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建成之前还没有名字,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

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和营建骊山。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朐(qú)山上竖立大石,作为秦朝国境的东门。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秦阿房宫不仅是秦代建筑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记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同时,某种意义上说,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也是秦灭亡的一个象征物。

杜牧影响深远的《阿房宫赋》在最后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的这篇文章,其实是对当朝的一种影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阿房宫的象征意义由此定型。

与阿房宫同时修筑的,还有秦始皇的骊山墓。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由东西绣岭组成,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

骊山陵墓也就是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约40公里的秦陵村(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市以东约35公里),它南依骊山的层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墓葬区在南,寝殿和偏殿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

那么,秦始皇为何选择骊山修墓呢?

这是出于现实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古人常选择地势较高、环境优美的地方来设置陵寝,特别是帝王陵。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但陵园却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之所以这样做,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不过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的原因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潼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为明确:“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长在西、卑幼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和秦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潼县以西,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所以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另有学者研究认为,秦始皇帝陵选址骊山北麓,脱离其祖父和父亲陵园而另辟新园的做法,是其一墓独尊思想的反映。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将自己的陵墓独立出来,以显示其地位的特殊与尊贵。此外,从堪舆学上讲,秦始皇帝陵南有骊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恰恰处于骊山北坡大水沟与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位当渭河南岸三级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上,不但地势较东西为高,而且受东西两侧水流的拱卫,是一处极为理想的墓地。

骊山的设计者为丞相李斯,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七十二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八十万。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十三岁刚刚登上王位时的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陵园营建工程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但秦始皇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三十九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

初期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二十六年,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九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七十二万囚徒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

最后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历时三年多,这一阶段主要是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在这一阶段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区新丰镇附近),秦帝国危在旦夕时。此时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准奏,命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起义军,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历时三十八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五十一米,底边周长一千七百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四百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