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击匈奴
秦始皇从统一六国后,他的“动作”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焚书坑儒”,更是残暴至极,连他的长子扶苏都反对,他对秦始皇说:“如今天下刚刚太平,边境的黔首(百姓)还未安定,那些儒生们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能掀起什么风浪呢?如果动辄施以重刑,恐怕会引起骚乱。”
秦始皇听后大为不悦地说:“这些人在背后诽谤朕,装神弄鬼欺骗朕,不严惩不足以震慑他们。”
扶苏随后又将自己在外巡查的见闻向秦始皇报告,目的是使秦始皇能够减轻赋税,轻徭役,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定团结,但没想到秦始皇更怒了,他指着扶苏说:“全天下的人都拿修长城和向边境移民的事来指责朕,但是他们知道北方的黔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吗?那里的人民不聊生,天天生活在匈奴人的阴影下,几年积攒的粮食和钱财也经常被匈奴人洗劫一空,如果朕不讨伐他们,北方根本不得安宁,别人不懂,作为朕的儿子,难道你不懂?”
然后,他继续说道:“我觉得你真应该去大将军蒙恬麾下好好历练一番,去了解一下真正的民间疾苦。你学点军事知识对将来也有好处。”
扶苏应允后离去。
世界上北方边塞的情况秦始皇早已见识过,他第四次出巡的目的就是巡视北方边塞,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在歇了两年后,秦始皇又开始巡游。这是第一次北巡,同时“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掠取河南地”。秦始皇向北而去。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
出了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咸阳。为了对付强敌匈奴,秦始皇下令三十多万大军历时两年半,修建了全长七百多公里,从咸阳直达内蒙古包头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以十万大军去榆林戍边,筑守长城。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秦统一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弓箭手十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从此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
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势必对刚刚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力。这种威胁力,对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铁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个秦帝国而言都是无法避而不见的,要想保持帝国的强大和牢固,就必须对外来的威胁力量进行打击。
中原混乱,秦国忙于统一六国,各国都没有精力对付北边的匈奴人,匈奴人乘机南下,重新占领了北部边郡的许多地方,并以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为据点,直接威胁着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对匈奴用兵,消除匈奴人的军事威胁,成为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当务之急。
匈奴人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且机动灵活,这都是秦始皇了解到的攻打匈奴的难点,所以,在扶苏走后,他召来大臣们商议。
九原郡郡守任嚣向秦始皇介绍匈奴的情况:“匈奴人从小练习骑马射箭,长大成人后,男人都会成为武士,擅长搏斗且十分凶狠,他们以游牧为主,并不种地,一到战争来临,全民拿起武器,所以十分难对付。”
接下来秦始皇问:“现在边防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是如果攻打匈奴,战线会拉得很长,因为游牧民族机动性强,他们能随时集结起来,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而且神出鬼没,无法捉摸,令人防不胜防。”
“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集结边境民众,平时耕地,匈奴来犯时就参加战斗。”
“匈奴人所到之处,老弱病残的全部杀光,壮丁则抓去当奴隶,导致了处处荒凉,中原人更不愿意去开荒了,所以人口稀少,后来匈奴人有的定居于此,人数才慢慢增加。”
任嚣说完,秦始皇沉思了一会儿,转头问大将军蒙恬的看法。
蒙恬说:“依臣看,我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我们要发动地方官员实行全民皆兵和坚壁清野的策略,防止他们的机动战,人人进行军事训练,人人会打战,到匈奴来犯时,大家要将财物和粮食藏起来。另外,对于来犯的匈奴,也要根据对方的力量强弱选择退让还是迎敌。这也是从前赵国大将李牧的做法。”
秦始皇听后,大为赞赏。
接下来,蒙恬说了自己的第二个策略:“要彻底解决匈奴人的祸患,还是要集结力量将原来的燕、赵、韩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防止匈奴骑兵,再将中原人迁移些过来,再者,边防包围也尤为重要,绝不能让匈奴人如此嚣张。”
在认同蒙恬的策略后,秦始皇决定稍后再议,便继续赶路,行至沙漠的一处寨子,顿觉乏累,秦始皇决定在此休息。
谁知道,秦始皇看到前面的寨子里浓烟滚滚,火光四起,隐约还能看见一些匈奴骑兵在寨子里奔驰,随后,虎贲军都尉快马来报,原来寨子里有匈奴骑兵。
虎贲军都尉说:“陛下,此处危险,请速速撤离,稍后我们再召集大军剿灭。”蒙恬和任嚣也是这一意见。但秦始皇认为自己不能当逃兵,于是问:“有什么两全之策吗?”
蒙恬说:“臣愿意率领六千虎贲军进攻敌人,任郡守可带领六千郡卒在此布阵保护陛下。”
任嚣也自告奋勇,最后,秦始皇决定让他们各自带四千骑兵抗击匈奴兵。
虎贲军个个骁勇善战、机智勇猛,双方交战不到两小时,匈奴兵就纷纷撤退。但是撤退的方向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四散逃开,虎贲军想追,也找不到方向了。
匈奴兵走后,虎贲军开始清点兵器,他们发现,边境百姓抵抗匈奴骑兵的竟然是一些锄头、镰刀、木棒等工具,遂将此事告知秦始皇。
秦朝统一后,为了防止叛乱,曾收缴了地方兵器,如此看来,边境地方当另做打算,随后,秦始皇宣布,不能私藏兵器这条法令对他们例外。并决定回咸阳后就派大军讨伐匈奴兵。
结束这次巡视后,秦始皇的车队就返回了咸阳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5年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
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
战后,秦朝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措施,包括对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中原汉民族两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蒙恬北伐匈奴的胜利,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在长期的交往和劳动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此外,在北方击退匈奴的同时,公元前219年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还前后两次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修筑了灵渠,对岭南地区进行了开发,将该地区首次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而在西南地区,秦始皇开通往了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