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幻象

二十、幻象

一个球。那个不认识的女人站在球上,进行太阳崇拜。

这个印象是对第七个幻象(第67自然段)的扩展。第十八个梦中的拒绝显然使整个发展过程被破坏到那种程度了。结果,最初的象征现在重新出现了,而且是以放大的形式出现的。一般来说,这种物极必反是梦系列的典型特点。除非意识心灵进行干预,否则无意识就会持续不断地、一波接一波地、毫无结果地向外发送,就像是传说中的宝藏,要花费九年、九个月、九个晚上,才能上升到表面,如果在最后一个晚上没有被发现,就会沉下去,再次从头开始。

这个球很可能来自红色的球的观念。虽然这是太阳,但这个球是地球的意象,阿尼玛(灵魂)站在其上进行太阳崇拜(图32)。因此,阿尼玛和太阳有所不同,这意味着太阳代表一个与阿尼玛原则不同的原则。后者是前意识的拟人化,而太阳则是生命之源和人的终极整体的象征(正如在“solificatio”的概念中所示)。现在,太阳是一个仍然离我们很近的古代象征。我们也知道,早期基督教人士比较难以把“imgλιοζ imgνατολimgζ”(初升的太阳)和耶稣基督区分开来。[48]梦者的阿尼玛似乎仍然是一个太阳崇拜者,就是说,她属于古代的世界,而且由于下述原因,即抱有理性主义态度的意识心灵对她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不可能使阿尼玛变成现代化的灵魂(或者说,使之成为基督教徒)。我们几乎可以说,理智的分化仿佛是从基督教的中世纪开始的,由于学术训练的结果,这种理智分化驱使阿尼玛退行到古代世界。文艺复兴为此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其中最清晰的就是《寻爱绮梦》(142),在这本书里波利菲尔在维纳斯女王的神殿里遇见了他的阿尼玛,即波利亚女士,她完全没有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而且很荣幸地具有古代的全部“美德”。(这本书被正确地视为16世纪的一个神秘文本。[49])于是,我们和这个阿尼玛一起,直接投身于古代世界之中。这样我就不会认为有人会错误地把上述物极必反的完成(ex effectus),解释为企图逃避这种令人遗憾的和不合时宜的向古代的退行。炼金术哲学的某些至关重要的教义在文本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末期的思想融合,例如,就像鲁斯卡(Ruska)在《哲人集》(Turba Philosophorum)的案例中充分确立的那样。[50]因此,对炼金术的任何暗指都会把人抛回到古代世界,使人怀疑是否倒退到了异教徒的水平。

img

图32 太阳与月亮的化合。引自Trismosin,“Splendor solis”(手稿,1582年),其复制文本可参见316,PlateⅣ。

在这里我要适当强调地指出,梦者在意识层面上对所有这一切全都一无所知,这么做可能并非多余。但是,在其无意识中,他沉浸在这个历史联想的海洋之中,因此他在梦中的行为表明,仿佛他已经完全认识到人类心灵历史上的这些奇怪现象。他实际上是精神自主发展的一个无意识的说明者,就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或古典的新柏拉图主义者那样。因此,人们可以说——半信半疑地(cumgrano salis)——从一个人自己的无意识中对历史进行建构,就像从实际的文本中进行建构一样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