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
构图
用色彩来构图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配置在一起,使它们联合产生一种明确清晰和富有特色的表现效果。色相的选择,它们相对的形势,它们在构图中的位置和方向,它们的表面结构或同时并存的形势,它们的面积和它们的对比关系,都是色彩表现的决定性因素。
色彩构图这个题目涉及的方面很多,我们只能提出一些基本概念。
和谐构图的一些方法已在关于和谐的一章里进行过讨论。在讲解色彩的表现性能时(色彩表现一章里),我们曾试图说明创造某种富有特点的色彩表现所需要的具体条件和必要条件。运用色彩的效果,取决于色彩的选择。
一个基本要点是,一种色彩的效果是由它并存色彩的相关形势决定的。一种色彩总是要在它同周围色彩的关系中来看待的。
在图162和163中,黄色和绿色各同四种明度相同的色彩相联系;明暗对比已被消除。
图162中,蓝紫色和红紫色最为强烈,它们接近于黄色的补色;而绿色和浅橙色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它们在光谱中是黄色的邻色。
图163中,最强烈的是红色,它是绿色的补色,而蓝绿色和黄绿色,即绿色的第三位派生色,是软弱无力的。
一种色相在色轮中离开某种特定色相越远,它同这种色相的对比力量就越大。
然而,一种色彩在画面上的价值和重要性却并不是只取决于它的伴随色彩。面积的色质和色量也是起作用的因素。
所以说,色彩的位置与方向在画面构图中是很重要的。蓝色在视域的顶部、底部,左侧或右侧,其作用各不相同。底部的蓝色是重的,顶部的蓝色是轻的。顶部的深红色表现为沉重紧急的重量,在底部却表现为稳定的事实。黄色在顶部时产生一种毫无重量的效果,在底部时其效果就像受控制的浮力。
造成色彩分布的平衡是构图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正如天平的秤杆为支持平衡而需要支点一样,在一幅画里平衡的垂直轴线也是必需的。色域的重量在轴线的两边起作用。
在寻求决定一幅画中的“左侧”和“右侧”的价值时,我们首先会想到人类的身体。左侧通常比较被动,右侧意味着活力。右侧倾向于向前和向上,而左侧则后退和下坠。许多绘画作品都是从画左下侧的重点开始的,然后向右上方运动。图版二十六中勃鲁盖尔的《盲人的寓言》一画却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运动,这样就带有刺激作用,因为它同我们通常看画的习惯相反。如果那些盲人是从右上方走向左下方,就必然会诱使我们沿上行的序列观看他们,而跌倒的表现效果就会失去。按这幅画另作一幅左右颠倒的画稿,就可以很容易证实这种效果。
我这种对右和左的见解对于惯用左手的观者可能是不适用的。有些民族读书写字是从右到左或从上到下的,问一问他们对上述表现效果有否相应体会,也会是有益的。
一幅绘画中的色域有数种可能的方向,横向、垂直、斜线、圆形,所有这些的结合,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表现效果。“横向方向”意味着重量、距离和宽度。“垂直方向”是横向方向的最强有力的对偶,它意味着轻度、高度和深度。这两种方向放在一起就产生一种面积效果,一种相对称的、坚固的和物质硬度的感觉。横向和垂直相交叉的地方就会发生一种有力的强调作用。
“对角线”方向产生运动感,并引向画面的深处。在格吕内瓦尔德的《复活》一画里,寿衣的斜线运动将观众的视线从横向的前景引向上部完美的灵光。
巴洛克时代的画家在他们的壁画中运用斜线来创造透视幻觉。埃尔·格列柯、利斯
和莫尔伯奇都很偏爱斜线方向,他们都是从形状与色彩的方向性对比中来发展他们作品的表现性要素的。
中国画家有意识地利用斜线运动,使它同垂直轴线一起将视觉引向风景的深度,这时斜线便往往消失在模糊的远方。
立方主义画家利用斜线走向和三角形状的方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是以此来加强立体的浮雕效果。
“圆形”形状具有集中的效果,同时又能产生运动感。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图版二里夏隆东的《圣母加冕礼》。它的中心结构构图是圆形的。玛利亚的头部是这个巨大圆形的中心,它将活动全部集中在加冕的动作上。
另一个圆形运动的优秀范例是阿尔特多夫的《亚历山大的胜利》一画中的云彩构成的处理。这些云彩重现和加强了战斗场面的激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可以向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移动。下面提到的色彩图解只代表主要的色彩方向。这里并不是要将它们进行绘画分析的。
图164是三种色彩的横向并置。图版十五中塞尚的风景画就是这种构图的一个例子。褐紫色、绿色和蓝色色平面都是横向的。在绿色色平面中的多样化橙色小色块也是横向的。这种方向处理就给予风景画面一种巨大宽广的表现。
图164从侧面观察时,则是垂直排列的三种色彩。在图版七里毕加索的静物画中也是这样,主要的蓝色形状,黑色和白色的外表都是垂直并行的。图版十七里埃尔·格列柯的《基督临刑》一画中主要人物也是以紫红色、黄色和蓝灰色的垂直形状明确显示出来的。
图165的练习是横向的红色、黄色和蓝色以及垂直的绿色。这种对比放置产生了交叉,这些交叉就变成了支撑点。
从《圣塞弗尔天启书》中选来的图版一,就表现了背景的横向红色、蓝色和黄色,并同红色、蓝色和绿色的直立人物形象形成交叉。
图版二十五中康拉德·维茨画的《犹太教堂》,就是横向和垂直清晰对比的另一个范例。红色的袖子和旗子是横向的,而蓝绿色彩的门缝和黄色的衣服则是垂直的。
提香的许多作品就是以横向与垂直的方向来变化色彩明度的。因而这种明暗的分布状况就被称作“提香式结构”。图167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以斜线运动或圆形运动引入画面的。
在修拉的《大碗岛上的星期天》(图版二十三)一画中,下部的暗影是斜线状的,而树木叶簇的暗色则加强了横向感。垂直的人物形象同这些方向形成了对比,如图166所示。
在图版十八中凡·高的《晚间咖啡馆》一画里,黄色和橙色是以横向、垂直和斜线方向而从蓝色和黑色中开始画出的,见图168。
人类的视觉倾向于将相似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看。所谓相似,可以是色彩、面积、阴影、纹理和着重点的相似。在观察过程中,一种视觉的“外形轮廓”就形成了。我将这种外形轮廓称为同时的图样,它是从呈现的相似物的关系中得出的,其本身并非实际存在。
图170表现了两种同时的图样,它们是由不同大小的两个面积和不同的色彩产生的。
图171表明眼睛如何倾向于把相似的色彩联系起来看,还表明当色彩众多时,数种同时的图样又如何共存。黄色色块构成一个三角形,红色色块构成一个正方形,蓝色色块构成一个同时的五边形。构图的效果取决于形状、特征、方向和同时图样的空间配置。存在的所有同时图样都应占据一个彼此有关的富有特色的位置。
相似的事物会产生图样这一事实,是次序与接合的一条原则。正如人类社会结合成血缘关系、见解关系或社会地位关系一样,相互关系是一幅画中的次序和明晰清楚的源泉。塞尚的《苹果与橙子》(图版十二)是这个意义上的一幅典范的构图。
在图版二十一里保罗·克利的《奇异的鱼》一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的外形结构。那个几乎是正方形的大结构赋予画面一种静止的价值。它的右侧和左侧用作轴线,轴线周围聚集着数种形状。画面中心线上狭窄的长方形结构将鱼群总括了起来。没有这些有组织力量的结构,构图就只会是一堆混乱的形状,见图169所示。
在一幅画中取得次序的另一个途径,是将明和暗,或者冷和暖的色彩群组织到十分明确的色域和色块之中。各种主要对比的处理与分布做到清楚和明晰,是良好构图的要素。
次序的重要因素是相互方向和平行并列。这可以用来使非常不同的复杂的东西相互联系起来。
当色彩被用作色域或色块时,可用所谓“转位”手段予以加强。在图172中,红色和绿色是以两大色块表现的。红色向绿色方面转移,而绿色向红色转移。必须要注意的是,转位不要使统一的色块或色域解体,不要破坏基本构想。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转位范例是塞尚的《圣维克特瓦山》,见图版十五。
一种色彩形状在效果上是固定静止的,还是有生气的和自由浮动的?这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图173中,蓝色形状是自由浮动的和孤立的。在图174中,同样的形状固着在画面的左侧和右侧边部。这个形状也可以固着在顶部和底部,或者仅固着于顶部。这种附着称作形状或色彩引起的“渗透”。在壁画中,这种渗透对稳定构图非常有用。这作为一条构图原则,在乔托的壁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加强一个无所附着的形状内部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也可取得同样显著的稳定效果。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同画面的边界相连接,也能产生静止稳固的感觉。用这种方法构成的画面,就像是一切具备的天地。然而,当不需要这种和环境隔离的孤立状态时,在画面要同外部世界以及无限的形状和色彩保持连接时,那么就不要再强调边界线,构图就应处在高度的无方向和无框线的状态中。一个良好的范例是莫奈的《雾中的国会大厦》,见图版十一。某些塔希主义绘画也是这条原则的例证。
这里对色彩构图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手段。然而,在将一幅画的构图付诸实现时,不能用规则去硬套。
图版二十八
内罗契奥·迪·巴托洛梅奥,《圣贝尔纳讲道》
这幅锡耶纳画派的色彩构图,作为构图中方向对偶的重要性的例证,很有教育意义,因为它显著地表明了这一点。红色以横向穿越画面,构成底色,蓝色和白色点缀其上。斜线蓝色和绿色导向紫色的中心。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构成的。穿着金黄褐色衣服的圣贝尔纳站在这个紫色背景前面。红色、蓝色和紫色表示出他在传布神圣的爱和凡间的爱。紫色和蓝色增添了一种朴素的信仰气氛,而白色这种纯洁之色得到了强调。不顾正在进行的仁爱温和的讲道,有些青年男女的头部彼此互相倾向,他们的心无疑也是如此,他们似乎是更被尘世的爱所占据。他们衣服上的红色在某些地方被加亮成为泥土的红橙色。
高座上的名士们是以细致的色彩形状逐个予以着重烘托,从而标明为重要的人物,而跪着的男男女女则是整体描画的。没有突出单独的个人,大群的人都是用没有实体的色块或色彩图样画成的。甚至右侧那个自我意识的、傲慢的青年旁观者也仅是由于他那淡色的锦缎大衣才显得突出。
画面中的几种明晰色相带有巨大的表现力。自然形体被改变成半抽象的绘画性的形状。色彩形状系统地“非物质化”了客观物体的形状,这种手法证实了画家高明的对位法技能和对造型手段的熟练掌握。
图版二十八
内罗契奥·迪·巴托洛梅奥(1447-1500,意大利画家)
《圣贝尔纳讲道》
藏意大利锡耶纳市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