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深算曾店子——乐山西溶曾宅

老谋深算曾店子——乐山西溶曾宅

民国二年(1913年),曾老板居岷江河岸西溶镇半边街经商,因受江中扳罾捕鱼的渔猎方式启发,把老店向江中伸出去,犹如扳罾一样,建了一个似亭非榭的新店,并以隐蔽的手法先修码头,美言功德,达到生意兴隆的目的。西溶一带素有保护鱼资源、优美生态平衡乡俗,并有四月初八买鱼放生的放生会。任何有碍于此的动作极易触怒乡里神经末梢。因此,曾老板把受扳罾捕鱼启发的动机埋得很深。他借故先建码头为乡人着想,把上下船的客人直接引入街面,然后在伸出河面的基础上建造一个新店子,并把店子建成一个非亭非榭的开敞空间。百姓还以为他继续好事做到底,殊不知新店建成后,他接着又建了一个过街楼似的廊子把新老店连接起来,乡人于此方恍然大悟,其新老店恰如扳罾捕鱼的动作。他建码头的目的也是以公为掩护,实则是把上下船的客人直接引导入其店内。

曾老板老谋深算,利己然而又方便了乡人,虽然采取了有违乡俗的附会做法,终究得到谅解,曾宅一时成为四乡八里的文化中心。四川话中,曾与罾同音,一语双关的曾店子由此喊开。他使人体验到,中华传统建筑哪怕是一个小窝棚,其背后总是罩着一轮迷人的文化光环。

乐山西溶镇尚保有扳罾捕鱼方式

乐山西溶曾店子借由建码头的构思,将店面伸出河面,扩大了店面的伸展性

似亭非榭曾子店

乐山西溶曾店子平面示意图

老谋深算曾店子

乐山人文之风蔚起,凡文化诸科悠悠然,而城郭墟里,七情六欲诚纵横其间,然诙谐欢悦之情与物也不乏乐在其中。上古南方丝绸之路“岷江道”流贯全境,尤唐宋以降,“人文之盛,末盛于蜀”。官吏、商贾、文人,由蜀都东去,更是取道乐山,顺流而下。沿河两岸风物无不绞尽脑汁与之呼应,以吸引、招徕过客哪怕杯茶滴酒,半餐一宿。故而千姿百态的建筑竞相争奇斗艳,建筑的随意化、个性化、寓意化蔚成洋洋大观。数百里岷江水道两旁,任挑一家生意兴隆而有特色的建筑,无不出几个故事、生几则典故、传几段风流,皆让人回肠荡气,幽香馥郁,形成了颇具风采的“岷江文化”。这些建筑何以如此有魅力,我国现代建筑先驱者之一范文照先生言,中国建筑总会有一种安宁的舒适及和谐感。安宁、舒适、和谐决然不是凭空而来,定有其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渊源。比如,“和谐”二字中的“谐”,则不仅仅指谐和、协调的一面,它还包括了诙谐、幽默、戏谑仍能和谐的另一侧面,并使其和谐得更生动活泼、更具生命力。这也是巴蜀建筑异于其他地方建筑的特点。汉代说书人泥俑的嬉笑调侃,清代川剧“花部”的“曲文俚质”,曲子无腔,以及谐剧、金钱板等表现形式在民间的流行,都反映了川人谐和幽默的独特性格面。它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盆地)和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所以《尔雅·释地》说:“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清初移民入川,其进取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和融汇性,自然也在建筑上同步表现出来,并流露出多侧面性。它不是纵横捭阖地任意发挥,总囿于诸多方面的制约而显得极为隐蔽和内在。了解和剖析它深层的人与物的纠葛与发展过程,尤其是诙谐幽默感,是揭示传统建筑文化本质的一个方面。“大俗入雅”,“大雅必俗”。对民间建筑做一点儿不文过饰非的探索,不排斥一切作为主客体向前发展的有益因素,将是有意义的。基于此,在下就仍保留在岷江边上西溶镇的一处建筑,试析其主人通过建筑展示出来的丰富隐秘的内心世界。

西溶镇位于岷江与其一支流夹角的前端,平坝间有浅丘,谓之“西坝”,故又名“西坝镇”。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殷实,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与竹根滩镇、五通桥镇隔江相望,形成一串珠似的三大集镇,其间不足十里之距。如此密集的集镇,又如此热闹非凡,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集镇之成,一靠“乡脚”宽产销富而有余,二居水陆要道,三有工商业辅佐。三集镇互为长短,俱而全之。不过公路干线沿岷江自乐山通过五通桥后,处于西南岸的西溶镇渐自衰落,为纯粹的农业集镇。如此,恰又保护了纯正的地方传统文化。那里的嫩姜硕厚、白胖、鲜嫩、量大,上市时竟有云、贵、鄂、陕的汽车蜂拥而至,足见精耕细作农业技艺的独到。驰名全川的西坝豆腐,笔者品尝再三,认为四川电视台的专题片解说词,誉美备至,毫无过分之处。这豆腐不仅本地产黄豆新鲜,石磨纯真,河水洁美,制作精湛,而且不依赖味精诸现代材料的烹饪薄技。西溶镇夹于两水之中,位于半岛之上,风光秀美。吴冠中说,岷江中下游很有江南水乡味。刘致平说:“在岷江沿岸山峦起伏、清流潆洄,风景很是佳妙。在这种美丽殷庶的环境里很容易有优美的建筑出现。”西坝修竹丛丛,黄葛如盖,大船小船,清波绿水。在靠小河边的河岸上,有一处黄葛树、慈竹丛掩映下的建筑,那就是远近闻名的曾店子。

乐山西溶曾店子的侧面,其新店向江中伸出,犹如扳罾捕鱼一般

伸出河面的新店,空间宽敞,江风拂过,垂帘轻扬,十分引人入座

民国二年(1913年)前,西溶镇临小河岸仅有半边街,街面不过5米,曾家亦在其中开一杂货铺。半边街与河岸平行,河岸土质疏松,街不成街,随处是码头。然舟楫如云,汇聚着上游石磷、沙湾,甚至峨边、马边、凉山出来的商旅过客。船筏乱靠,行人不便,即使如此,曾家有店铺当街生意亦可支撑。然而,如何把众多过客都集于自家檐下,则是曾老板一直为之运筹、韬晦之事。

四川有一种渔具叫“罾”。“饵钓好吃鱼,罾扳过路鱼”,为古老渔猎手段。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罾的记载。《楚辞·九歌·湘夫人》:“罾何为兮木上?”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它就遍布湖泽江河之上。它用一根长竹竿和五根短竹竿,张开一张大网做成,再用一根长绳为牵引。渔翁放罾潜水,稍许,估计鱼已入罾,则拉绳起网。是不分时节天气,全天候的守株待兔似的捕鱼方式。曾老板从中得到启迪:人如游鱼,街如河道,如果能建筑一幢像罾一样的房子置于街中让“鱼儿”自投罗网,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天大乐事。他们居于江河水泽的部落,远古时期就精于泛舟捕鱼之术,渔猎生活迫使他们创造各种利于生存的技艺,即使后来定居农业,转而商业,那古老的潜意识仍时时撞击他们。从曾老板的发财梦中,人们仍感遗风习习。然而西坝乡民自古就有约定俗成的保护鱼资源的良好生态乡俗,不许滥捕鱼为不成文乡规,有吃了此河鱼会烂肠烂肚而亡的迷信约束。更有农历四月初八的“放生会”,人无论贵贱,都须到别处买活鱼到此处放生。故有鱼多胆大,把淘菜姑娘拖下水去的雅说。这种近于“鱼图腾”的远古部落崇拜,大悖于曾老板的“罾房子”构思。如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仿造一幢像罾一样的房子出来,并以此网罗乡民过客,显然是对“鱼图腾”的亵渎。触犯乡里不说,闹得房毁人亡也是难以预料的。所以,纯就以物象形地模仿,肯定是毫无成就的,更是危险的。这一隐痛和诘难还是一过路客下船上岸在陡滑的河岸上跌了一跤提醒了他,给他带来了灵感。曾老板想:“何不先建个码头把众人的嘴堵住,然后再往下说。”他的深层意识是以行善积德之举,饰以为乡民过客排难为由,先公后私,公私并行,把核心用意先隐蔽起来。时遇一远房老辈子下船跌伤,回家一病不起。曾老板奔丧回来乘机大造舆论,言倾家荡产也要把码头修起来,给后世留下芳名。果然,以此为契机,加之具体构思深化,曾家又一店子以码头打掩护开始兴建了。

曾老板先将权作屋基用的河堤岸像罾一样向河面伸出去约4米,再筑基形成和原铺面一样宽度且平行于街面,约9米的形制,此可避邻居闲言侵犯领土。继而不做传统的吊脚楼支撑柱,一反常态地用大石条层层加垒和街面平齐,高约5米。与此同时,在上游河岸也用条石如法炮制十来米,这无疑是帮邻居巩固门面空间,并加石栏杆。邻居自然满腹柔和姿态,逢人便说曾家仁义至极。这样,河岸线就变成了“凸”字形,也就人为地把率直河岸线改造成了利于船只停泊的港湾。90度的直角点亦铸成了曾老板思路的中心,进一步在此开了一条从河面到街面的斜向缓坡梯面,宽近2米。石梯在街面的出口,恰在原铺面和伸向河面凸出部分之间,如又在凸出部分立柱、架梁、建店子,那么任何行人,无论上下船的,南来北往的,都将被夹于曾家新老两店之间。一个完整的起步收脚方便、起锚降帆自如的码头形成,谁能对此“公而忘私”的贤德之举不拍手叫好呢?反过来,如一开头就摆出一副要做仿罾之态,以吊脚楼伸向河面下桩立柱,其形其神不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吊脚楼下半部分还构成空漏之弊、风雨飘摇之虞,码头形象全无,亦触痛内心深处漏“鱼”跑财的悱恻之情。众人难以诚服,也难以自慰。不仅开始就引来一片唾骂,若是木柱木桩也难保永久。权衡再三,唯先建码头为万全之策。更何况此举还可延缓众人思维过程,牵起众人的鼻子走。因凸出部分最后做何用场众人不知,大家便总认为好事做到头,必定是全其善举于一役,再建个亭子让大家待渡候船,接送宾客。这无疑给施工过程创造了安静的舆论环境,使前期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梁架出来后,既在凸出部分临河三面合临石梯一面依柱置美人靠,实则四围,只留下一道门正对街面和石梯出口及原铺面。庸庸乡间小屋,何曾见过只有绅粮豪富、成都乐山公园才有的这番构作。每一块美人靠背板上,居然镂刻一板一花,显然是曾老板搞一点儿艺术给你看,留你多坐一会儿。将这般雅兴给予乡众客商的做法,仍潜隐着公私并行不悖的苦心孤诣。确实那梁架出来后也煞是一副亭子模样。待一断水盖瓦,又一过街楼似的屋面和曾家老店衔接,众人仿佛如梦初醒:“曾老板坐到屋头扳罾。”你们看:“亭子是罾,四方的美人靠是罾网,亭子到老店的距离是长竹竿。”虽然这种议论是非常危险的,但很快被乡众间的辩论平息。有乡民言:别人善举德公,房亦门壁全无,将本求利,何罪何罾之有,能者不妨也修幢试试?

水绿岸青的西溶镇河岸仅此旁逸斜出一家,自然成了风水宝地。店内面积仅20多平方米,摆三五张方桌,加美人靠悬置省了好几个平方米的座位。几块遮阳篾笆错叠斜挂,一棵大黄葛树孔雀开屏似的簇拥着店子。空间虽小,但和自然空间全立面疏通,进店毫无窄小、局促之感,倒还显得从从容容。任择一角度极目远瞩,四周便是江阔天空,鱼翔鸟飞,怡然自得之情油然而生。那广阔天穹之下不能享有此情此趣,那高棂小窗、四方壁围的暗淡阴湿空间更不能有此风雅。久而久之,这里不仅成了乡人过客必经之地,而且,为远方文商朋友接风送行,三两乡贤傍晚游转散步,川剧朋辈玩友围鼓,甚至袍哥纠纷搁平据理等巨细之事均聚于此。这里一时成了西坝乡镇十里八乡的民间文化中心。曾老板通过码头、店子把“孔方兄”招进来,肥肥实实地发了一笔大财。有好揶揄的人戏而不谑地说:“曾老板,你这铺罾下得宽、下得远、下得深哪。”“曾”“罾”同音,一语双关的“曾店子”就此传开了。其实,单就形而论,曾店子与罾之形态,实难以叫人认可,唯它伸进河面的举动与扳罾相仿,让人感觉到曾老板建造店子与扳罾有某些联系。

任何与此地“鱼风俗”相关的言行都极易触动乡里的神经末梢,都易让人形义对应联想,加之过客游鱼般地过店如过罾,以及众人正反面的渲染,真是不说不像,越说越神。拿现代广告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如此这般均中了曾老板的下怀,反面切入更容易造成正面拓展。这种超前意识经其惨淡经营,利用乡众的心理,引得褒贬相生相克,最后以融融乐乐收场,肥了曾老板,也乐了大家。更有甚者,于老谋深算在后不妨再做推论:既然曾店子开了头,效仿者不免接踵而至,要不到三几年,半边街河岸优雅空间将被一排房屋占满,与原半边街对峙形成一条街道。然无论怎样变,极难改变曾家独踞码头现状:一是已成习惯的方便港口,任何近邻修房造屋,均会造成因港口狭窄而威胁船与人的安全,必将犯众讨诛,自找麻烦。二是码头石梯直接进入街面而紧邻西溶镇西南向唯一出口,为最佳水陆口岸,任何一家毗邻或前或后建店设铺,顾客充其量是“漏网鱼”而已。这一来,曾店子必稳操胜券,难怪80年下来,偌长河岸线仅此一家店,让人深感它的城府与风骚。店子似有老板卑亢得体之神采,使人叫绝,又叫人舒心畅笑。据此,有如下感受值得一嚼。

谓曾店子为一种趣味建筑,原因是它散发出来的唯巴蜀之地最盛的诙谐情调这一纯朴古风。通过这种表面空间现象,人们体味到中国建筑的本质特征,是由内在联系得很紧密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在这个内在联系中,空间和时间相互砥砺、运筹,甚至排斥,矛盾、时空关系的调整与组合往往已十分协调有序。它们互为表里的酝酿酵发出迷人的文化温馨。不管最后它以什么手段、空间形态表现出来,或肃穆端庄,或诙谐幽默,均透溢出建筑构思由内向外的功夫,以及不可颠倒、不可逾越的精神力量和基本规律,显示出传统建筑理想和文化重于物质性的本质特征。诙谐幽默一类之小科“异端”,自然为官式建筑不屑,被视之跳梁。那不仅是正宗之“雅”,鄙俚之“俗”,更有戏谑嘲弄神圣的仪轨之嫌。然而在民间,它活生生地脱颖而出,故而建筑的本质性在民间流露得最充分、最生动、最值得反复玩味和吸收。

再则,诙谐作为一种创造才能的标志,美学家王朝闻认为,它体现了人对事物敏锐机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它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把人竭力地引导到对笑的对象采取深入思考、严肃对待之中,以此启发人们去理解笑的对象的潜在本质。王先生又说:“当我们欣赏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幽默感时……却是因为有了客体的智力优越感才引起的,这种优越感反过来肯定审美主体的认识能力,则将有助于新认识和再认识的敏捷和深入。”“曾”“罾”相谐,与其说是喻义的幽默,不如说是象征的初萌。喻义倾向于具体事理,形式相对内敛和经验化,感知幅度较易把握,审美心理以寻求趣味为基本特征。象征喻指的内涵往往倾向于更宽泛的抽象精神,形式外张而倾向于崇高,往往指神秘博大的形而上精神。因而精神更是重于形式,感知幅度较难整体把握,审美心理以崇仰和震撼为基本特征。然而喻义和象征之间的联系点和相互关系何在呢?显然,如把乡间形式这种在乡间文化背景中的“谐”搬到现代都市的文化背景中,那不荒诞和丑陋才怪,但恰恰是这种“民间风”的切入,就有了象征意味。如果将民间的、朴素的、诙谐的生命赞颂直接切入现代生命意识,将单纯、古朴、幽默的民间风格切入现代象征风格,它将显示出一种极大的生命张力,一种乐观、亢奋的进取精神,一种人类生命力的崇拜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当然,作为空间形态,它又必须取得社会的沟通和理解,求得社会共识并使之与观众视觉效应反复碰撞。如果前述曾店子失去了这一点,那么,它的生命都将失去。亦正因为它一开始就把事物纳入最深层的思考和联系,获得了完满的理想尝试。

曾店子作为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民俗事象,它的发生和发展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创作。虽然有个性,但更具类型性和模式性,这种深层结构的类型和模式,必然产生时间上的传承和空间上的播布。只要有条件相似的土壤,它就会生存下去,但有一个重要的核心因素,即不能抽去主体文化素质来谈“传承”和“播布”。实际上这种朴质、清新、高雅的民间作品已快泯灭在暴发户堆砌材料、显示豪富、粗俗的桃符之中了。传承将让位于拯救,播布亦需挖掘整理,现状堪忧,土壤何在?

四川场镇有四五千个,半边街或部分半边街者为数不少。仅从地图上看,半边街地名几乎县县皆有。它或临河岸,或沿陡岩,是前人留下的一笔精神和文化财富。它不仅空透开阔了房舍低矮萎缩之不足,亦舒展了压抑积郁的心胸,更保护了具有良好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是塑造人的素质不可或缺的乡镇规划构思。这往往是商业聚散繁茂之地,亦构成乡镇优美民俗,扩而大之上海外滩,小而微之百十人家边远小镇皆是此理。反观曾店子,实则“动人春色不在多”。若一个个地紧靠着修下去,半边街、清悠的河岸、动人的码头等都将彻底消失。郭沫若于1939年在峨眉有一联语:“刚曰读书,柔曰读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刚柔相济之前鉴,无仁智环境之清醒,则极易扭曲人性、变态人格。故才有曾店子形成之初,已构成毁灭半边街的最开始形式时,人民群众也同时深刻意识到对他们生存空间的威胁以及对他们沿袭的精神乐土的侵扰。惶恐之中,泛起了一场“曾”“罾”相谐相比的斗争方式。幸好有社会、风俗、生态诸方面的压力约制,也幸好曾老板的高明、周到、圆熟,终使一段美丽河岸、岸上半边街得以保护。今天看来诙谐中蕴含三分苦涩,得来还是颇费功夫的。刘致平先生在《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说:“对于四川住宅建筑尤其是岷江流域一带……这些劳动人民创造出的物美价廉的、趣味亲切的建筑,确有许多高妙的理论以及特殊成就,值得我们仔细深入学习……观察找到它的特点及促成特点的各种条件,然后才能领会它的妙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