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民居中的孤例——宜宾李场顽伯山居
四川民居大型宅院之美,在于在不违背传统仪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变通、灵活处置;塞进更多的内容而又理由充分。顽伯山居宅主邓姓,客家移民后裔,宅约建造于清中叶。在传统、森严的四合院大格局布置中,宅主不仅完善了防御功能的碉楼构造,并在“武功能”上做文章。
他移动左后侧的碉楼向内约两丈(约6.7米),把塔、楼、阁的密檐结构和其相揉相谐,创造了一个建筑史中不多见的稀奇风物。于是,一个防御体系严密的碉楼住宅变得亲善起来。大有儒将遗风。虽然栅子门槛与其他3个碉楼虎视眈眈,然而制高点上的碉楼在视觉上居于突出地位,其文风荡漾模样一下就会扫去你的恐怖心理。如果再看大门旁的楹联:右是“德门瑞雪书香远”,左是“兰砌春深雨露多”,原来是一个文人或崇尚文明的人家作为,那么任何畏惧情绪都随之消失了。这也许是邓宅的一种战术,不过住宅不是用来打仗的,似乎又有不得已为而为之的意思。
宜宾是客家移民集中区域,把碉楼叫作印子。沿袭着原祖籍地的好建碉楼的风尚,虽到四川200多年,碉楼住宅形貌亦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然其固有特质仍时时散发出南国的清香。
宜宾李场顽伯山居透视
宜宾李场顽伯山居平面示意图
宜宾李场顽伯山居剖面示意图
高县清潭乡天星桥王氏家族三宅综述
清潭乡古为夜郎国地,西靠云南省水富县[1]界,王氏为本地望族、祖籍为土著或移民不可考。据本地乡亲言,最早修建的住宅为鱼池湾上面的老房子,于此选址原因是宅后有豆子山,山形貌似菩萨帽子,是星宿下凡之状,又地形若官轿形,寓意后人必发、必当官。大约清代中期,王氏已拥有良田肥土1000余亩,时已成为当地首富,他全面审视地形地貌之后,觉得这一带山形奇绝,又处于山顶之势,不仅进可攻、退可守,还为后续建宅耕种、长期经营留下发展余地,是一个固守田园、居高临下、高瞻远瞩之地。个中所谓长期固守就包括预见今后分家建宅,甚至祖坟阴宅的用地等都一并加以考虑。果然,若干年后,直到清末,宅中人便因分家,陆续在老房子左不远山头,下面不远地坪各建了一栋形貌卓异、攻守自如的大型庭院。是时已构成三大据点,老房子、一把伞、黑风岭。三点成犄角之貌的三角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全攻全守的家族设防体系,是一个可以相互支援,又能独立作战的碉楼民居范式。特别流传于川、滇交界一带的口碑是王家祖先坟地恰处在三宅围合半径之中,不仅清楚表明维护祖先坟地之意,更显示出孝道的虔诚。这在当时是很不得了的举动了,在全国恐怕也数不出二例。
1992年7月中旬,高县建设局局长亲自陪同进行王氏家族现场住宅考察,怕山高路远吃不上饭,还自带南瓜、青菜上山。于此借机致谢,也是田野工作的愉快。同时我们还拜谒了庆符的李硕勋故居和罗场阳翰笙故居。据坊间流传,王氏家族正是李硕勋祖母娘家。
高县清潭乡天星桥王氏家族三宅选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