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戏庄走过场——江津凤场王氏会龙庄

二龙戏庄走过场——江津凤场王氏会龙庄

凤场地处大娄山北翼余脉山脊上,王氏会龙庄选址场镇东一“燕窝”形凹地间,时光绪九年(1883年)。宅后有龙脉山脊,前又有大路如游龙,二龙相会“燕窝”地,因而得名“会龙庄”。宅主王姜氏言丈夫从贵州讨口流落凤场一带,后偶得一卵石变成金块,才得以把庄园建成。这种低级骗术在清末民初川中相当流行,用于解释大宅兴建之因。

会龙庄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碉楼5座,和高4米、宽2米、长1公里多的石砌墙串联一起,形成庄园围合。民国十年九月十二日(1921年9月12日)土匪曹天全率众攻打会龙庄没有得逞,全仗围墙、碉楼之功。

庄园由12个天井组成,由纵横两向轴线构成庭院组群框架,轴线节点交融处,便是具有川南、川东庭院特色的抱厅处,奇怪的是抱厅只留下直径1米的巨大柱础,而无房架。据说是有人告了皇帝,言王氏在建皇宫,想当皇帝,后被朝廷责令取缔……

该庄园和川内其他庄园比较,有如下一些特点显得个性化。

一、轴线系列空间中的大门,在川内庄园中从戏楼下设置,实例中是不多见的,此法多用于公共建筑,私家住宅或庄园应从下房之侧面开门,以区别公共建筑。会龙庄以戏楼下外墙中轴开门不知何因。

二、一进大天井为主的整体地面铺装,其石材的选用,尽量大尺寸的要求,嵌缝严格,工艺精致平整,甚至没有进水洞,也无排水洞的设计。本地文人认为:“涨水池中无水翻,干旱池中水涟漪,无风拱下水自动,来回循环波自涌。”老农更赞扬:“平整得不漏一颗油菜籽。”并报出掌墨师石匠刘玉成的名字,仅此一俗,极表对工匠的尊重。

江津凤场王氏会龙庄碉楼雄姿

江津凤场王氏会龙庄设防图

江津凤场王氏会龙庄平面示意图

三、碉楼占地2丈(约6.67米)见方,面积约36平方米,属大碉楼,共5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尤其顶层在女墙上加木结构,大开窗,上可摆四张八仙桌。梁架穿斗很别致,把四角吊柱移至室内构成装饰。碉楼变成观景楼,耸立悬岩之边,视野非常辽阔,可以遥望贵州大娄山景。

四、大梁上有“民国七年七月十二日奠基,民国八年五月二十五日立,经修王泽生、王开荣,木工高丽青,石工龚海三”留名,说明民国年间1918年时匠人对作品的权利民主觉醒,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不多的。

江津凤场王氏会龙庄透视

清代四川拿龙说事,龙凤场、龙家湾、龙什么、什么龙……无非是说自己来路显赫,根基深厚。你看,一个叫花子也以龙相称,并能建如此非凡大宅,显见内幕很深,幸好,那时的人都在为温饱奔波,无暇顾及别人的事,也就得过且过了。

江津凤场王氏会龙庄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