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唯一美庄园——温江寿安“陈家桅杆”
温江寿安“陈家桅杆”即陈宗典宅,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费时8年,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川西平原唯一留存至今的庄园特色浓厚的大型宅第。1985年第一次访问时,尚没有公路通寿安,庄园破败不堪,后经笔者联系川报首席记者戴善奎先生大篇幅报道,方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时的乡长贺刚、程林吉也不遗余力地鼓动保护才有如今局面。
陈宗典原为重庆璧山县[3]人,后辗转来到川西,最终定居寿安天鹅村,因有翰林名位,又有儿子陈登俊武举之功名,故在住宅大门外建有双斗华表一对,人称“桅杆”,陈宅因而得名“陈家桅杆”。陈宅浓缩清代四川住宅制度的精华,是一部经典的清代社会建筑民俗史的丰富大书,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里可以列出几项带普遍性的问题一阅。
一、建筑年代的意义。住宅始建年代的代表性,即清咸丰、同治年间为什么四川出现建筑高潮?原因在于太平天国运动造成长江中下游几省经济不振,四川的盐、米大宗生产得到朝廷支持,远销湖、广等省,因而一批商人致富。尤其是同治年间,四川会馆、寺庙、宗祠、大型府第的兴建之风,主要得益于“川盐、川米济楚”之利。“陈家桅杆”概莫能外。
二、建筑朝向问题。稍微像样的建筑都多在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建筑朝向动辄坐西朝东,这和前清、明代全国坐北朝南全然不同。原因分析起来,恐怕还是与朝廷支持四川盐米外销有关,因致富而产生感恩情愫,北京在东方,最佳的表达方式莫过建筑朝向,陈宅亦然。
温江寿安“陈家桅杆”鸟瞰
三、建筑中轴线的偏离。清代后期,凡二进或多进民居,往往在中轴线上发生偏斜,主要是大门和堂屋之间产生轴线而不管中间关系。其实这是自古就有的多重因素的结果,原因有回避穿堂风直吹,风水上藏风藏气不跑财,不让外人一眼从大门望到底,防盗护财保护女眷,等等。陈宅大门偏得较大,可能更有说法。
四、清代府第之前是否必须有若干规范的指标并构建桅杆(华表),尤其是桅杆尺寸,平面各部尺寸等?郫县[4]安靖乡有邓翰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一对桅杆尚存,经实测,它的尺寸:桅杆高四丈八尺(16米),桅杆间距九丈(30米),两柱(桅杆)分别距离大门中心点八丈(约26.7米),两柱(桅杆)中心点与大门中心点距离六丈(20米)。九、八、六为清代四川建筑普遍遵循的吉祥尺寸。“陈家桅杆”虽然已不存在,但必是此度。因同是翰林相差17年,相距十多公里,他们之间一些身份标志理应不会相差太远。
五、庄园是否必须有碉楼。四川不少大宅除没有设防的碉楼外,其他功能空间样样齐全,此况定位往往不以庄园计,而称府第或宅第。这确实是一个空间类型比较模糊的问题。鄙以为仍可定为庄园,只要仍有田产、收租即可以庄园论。陈宅虽无碉楼,但身在农村田园,有租有息,当然是庄园。
六、多轴线体系构成庄园空间网络。儒、道、佛三家兼具的生存空间,四川庄园不多见的家祠设置,休闲空间纳园林、花厅、廊道、牌坊砖砌门于一体,便门立大照壁,防设计不足出现的漏财,住宅内以“福、禄、寿、喜”为人文纲领的涉木、石、砖、泥彩绘于各部的装饰大观等都极具代表性地在“陈家桅杆”中表现出来。
温江寿安陈家桅杆示意图
温江寿安“陈家桅杆”空间关系图
注释
[1]今长乐市。——编者注
[2]今重庆荣昌区。——编者注
[3]今重庆璧山区。——编者注
[4]今郫都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