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体操
自由体操
19世纪初,自由体操在德国起源。在规定的场地和时间内完成编排成套的徒手和技巧动作。比赛场地面积为12米×12米,铺设地毯或弹性地板。比赛时间男子为50—70秒,女子为70—90秒。1911年男子自由体操被列为国际比赛项目。20世纪50年代男子自由体操以单纯的手翻和空翻类动作为主。60年代出现两周空翻和多周转体。70年代出现复合轴的旋空翻。80年代后期出现空翻3周和直体旋。女子自由体操在1950年第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被列为比赛项目。成套动作由技巧和各种转体、跨跳、舞蹈等动作组成。全部动作要高低起伏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场地,并有音乐伴奏。20世纪50年代初女子自由体操以舞蹈动作为主。60年代出现空翻转体类型动作,并选用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80年代初,出现空翻两周加转体类型动作,编排连接更加巧妙优美,在跟斗连串和难度上比男子发展更快。
女子自由体操
1958年第十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规定女子自由体操必须有音乐伴奏。1903年成为世界体操锦标赛比赛项目。自由体操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团体赛自由体操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1/12,加上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男、女满分均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男、女满分均为10分。男、女自由体操分别于1932年和195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男子自由体操
比赛场地最初为8米×8米。从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开始,改为在12米×12米的地毯上进行比赛,其4条边线均为5厘米宽。运动员在比赛中可以踩线,但不能过线。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自由体操比赛改在有弹性的12米×12米的自由体操地板上进行。规则要求一套自由体操自选动作需在50—70秒內完成,其中技巧动作是构成全套动作的主体。动作编排要充分利用场地,选择3个不同的技巧连接成串,使力量动作和静止平衡动作相结合。50年代以前,自由体操全套动作是以徒手和简单1周空翻为主。
20世纪50—60年代,以直体空翻为主要技术。1956年在第十六届奥运会上,日本选手相原信行首次作直体后空翻转体180°接双足起跳前手翻。两年之后,在第十四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日本选手小野乔完成了直体后空翻转体360°接后手翻。在1970年第十七届锦标赛中,日本选手监物永三首创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的技术。1972年,前苏联选手N.安德里阿诺夫在第二十届奥运会上完成“屈体后空翻2周”,并夺得该项桂冠。1974年,前苏联选手马尔琴科与日本选手掘出把单杠的“团身后空翻2周加转体360°下”的旋翻技术移植到自由体操。
1976年安德里阿诺夫在二十一届奥运会上再次完成直体后空翻2周,并摘取了该项金牌。自由体操是中国男子体操的强项,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参加的世界级大赛中(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多次获得冠军。在1980年美国哈特福德国际体操邀请赛上,中国体操选手李月久完成了“团身后空翻2周同时转体720°”的高难动作,并夺取冠军。高难度的技巧翻腾动作与高难度技巧动作的直接连接,已成为男子自由体操发展的主要方向。
女子自由体操
女子自由体操比赛的场地为在12米×12米的弹性板,整套动作时间为110秒—130秒,是女子比赛中唯一要求有音乐伴奏的项目。整套动作由不同类型的高难度技巧翻腾动作和符合个人特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操舞蹈动作(跳步、转体、波浪、造型等)组成,要求难度大、类型多、编排新颖巧妙,音乐与动作融为一体,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20世纪50年代,女子自由体操多以手翻连接,最高难度为直体后空翻。60年代,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360°以及空翻接空翻的联合动作。70年代由于自由体操场地革新,地毯改为弹性拼板,为技巧难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始向多周多转发展,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后空翻2周,复合轴后后空翻2周加转体360°(俗称“旋”)。80年代,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与此同时,运动员的能力也普遍提高,一些高难度空翻被广泛采用,不仅在整套动作的开始采用,而且在一套动作的中间和结束时也有,使一套动作出现多次高潮。近年来,技巧动作继续向多周多转和复合轴的方向发展,高难动作直接连接增多,动作的类型也日趋多样和复杂化,再加上盒式录音带的出现使音乐伴奏从单纯的钢琴伴奏发展到多种乐器的录音伴奏,音乐与动作更加和谐、更富感染力。在历届世界大赛中,前苏联女选手的表演最为突出,如L.拉特尼娜、O.科尔布特、L.图里谢娃、E.舒舒诺娃等,分别夺得多届世界大赛女子自由体操冠军,为这个项目的发展作出贡献。
女子自由体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