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距离跑
中长距离跑
中长距离跑指800米以上距离的跑步运动,这是以跑为特点的发展耐久力的田径项目。中长距离跑的比赛项目有男、女800米和1500米。长距离跑男子项目有5000米和10000米;女子长跑有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的比赛。
中长跑是历史悠久、开展普遍的运动项目。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已有沿跑道往返跑的中长跑比赛,中国古代也有以长跑选拔和训练士兵的记载。19世纪,中长跑在英国已盛行,后来世界各国都普遍开展。中国从1910年起也有了中长跑的比赛。
中长跑训练方法经过了多次的革新。早期的训练方法常常是重复地跑比赛距离。20世纪20年代,以P.J.努尔米为代表的芬兰学派在匀速越野跑中引进了快速跑练习,并加大了运动量,效果很好。努尔米曾因此多次打破从1500米到1小时跑的各项世界纪录。后来,瑞典人G.霍尔默等创立了“法特莱克”(意即“速度游戏”)训练体系。“法特莱克”是利用各种自然地形跑进的,在慢跑中插入一系列不定时间、不定距离的加速跑、反复跑,以至快速冲刺。一次跑的总距离可达10—20公里,使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同时得到发展。在40年代,霍尔默训练的运动员G.黑格、A.安德森等刷新了1500米、5000米、1英里、2英里和3英里的全部世界纪录。与“法特莱克”同时,间歇训练体系也在迅速发展并为许多国家的运动员所采用。采用这种方法训练的R.哈尔比格、S.伊哈罗什、D.A.G.皮里、R.G.班尼斯特、В.H.库茨以及E.扎托佩克等人曾多次刷新了世界纪录。间歇训练是一种建立在严格计划与控制的基础之上的训练体系。它不仅对于中长跑,而且对于其他许多运动项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倡导者,德国教练员W.格施勒等人为它设计的典型“公式”是:运动员跑完规定的距离以后,脉搏要上升到每分钟180次左右,然后通过45—90秒的间歇休息,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如此重复进行。
中长跑也是一项身体负荷很大的运动项目,为了适应长时间跑的要求,中长跑的动作既要注意向前运动的效果,更要注意放松省力。跑时躯干应保持正直或微向前倾,颈部放松,头正直,肩带和两臂肌肉放松,肘关节约成直角,手半握拳作前后自然摆动。协调的摆臂可以调节跑的速度,后蹬用力是推动身体前进的重要环节。
到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教练A.利迪亚德的“马拉松”训练体系对世界中长跑训练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迪亚德体系的特点是在优先发展有氧耐力的基础上,采用各种训练手段有重点地逐一发展中长跑运动员的几种主要身体素质,并在适当的时机将它们结合起来,使运动员的成绩得以迅速提高。大量的长距离公路跑训练只是利迪亚德“马拉松”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外,还有山坡跑阶段,无氧训练阶段,协调训练阶段等,用以依次发展有氧耐力、速度、无氧耐力以及提高竞技状态。利迪亚德体系已经培养出P.G.斯内尔、M.G.哈尔伯格、L.A.维伦等一批世界名手。
目前,由于各种先进的训练方法广泛传播,并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普遍接受,国际男子中长跑领域里出现了群雄角逐的局面。如在英国、芬兰、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古巴、美国、新西兰等国,近年来涌现出不少打破世界纪录的优秀选手。亚洲的日本近几年发展也很快,在5000米和10000米项目上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截至1980年12月,男子800米和1500米世界纪录分别由英国运动员S.科和S.奥维特所保持,成绩是1分42秒33和3分31秒36。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分别是13分08秒4和27分22秒5,保持者是肯尼亚运动员H.罗诺。罗诺还是3000米和3000米障碍跑世界纪录(7分32秒1和8分05秒4)的保持者。1978年,他在短短80天时间里创造了4项世界纪录,被公认为当年世界最佳运动员。女子中长跑开展得较晚,虽然1928年的第九届奥运会上曾进行了女子800米比赛,德国选手L.拉德克获得冠军,并以2分16秒8的成绩创造了第一个正式的女子中距离跑世界纪录,但以后这个项目从奥运会中取消了,直至1960年才在罗马奥运会上再次出现。此后,女子中长跑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