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木

平衡木

早于罗马时代,平衡木运动的雏形就已出现。18世纪末,德国体操家将其用于体操训练的辅助器材,后传入欧美一些国家。最初平衡木为圆形,两端及中部用支架支撑。19世纪初,德国体操家古茨穆特斯将平衡木设计成平面,置于地上。1845年成为女子体操项目。平衡木为方形木条,长5米,宽10厘米,距地面高1.20米。平衡木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在团体赛中平衡木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运动总得分的1/2,加上平衡木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满分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满分为10分。195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平衡木是反映女性特点的典型项目。动作内容包括各种跳步、转体、波浪、平衡、造型及技巧翻腾(各种滚翻、手翻、空翻等),并组成成套动作。整套动作必须符合规则规定的难度、数量和编排要求,时间为110秒—130秒。要求动静结合,往返起伏,不断变换动作方向,充分利用器械的长度。由于平衡木面狭窄,对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要求很高。每套动作最高得分为10分,跌下器械按规则规定每次扣0.5分,稍有失误就失去夺魁的机会,因此对运动员的心理要求也很高。50年代,平衡木动作多为走、跑、跳、简单的造型、倒立、平衡和滾翻组成的以静力性为主的成套动作。20世纪60年代,以侧手翻、转翻、快速滾翻、单臂倒立及走、跑、跳、转体、平衡等动作为主要內容。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女运动员O.科尔布特在第二十届奥运会上首先在平衡木上完成了后空翻,推动了平衡木技术早期平衡木运动向难、新方向发展。此后,高空翻动作不断出现,并开始出现挂串空翻,橫木的跳步、向后腹回环、向侧滾动360°等动作,大大丰富了成套动作的编排。80年代,平衡木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主德国选手M.格瑙克在1981年第二十一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用子上板做平衡上法;罗马尼亚选手E.萨博完成后手翻拉和后空翻转体360°站木;前苏联选手O.奥梅利扬丘克完成后手翻转体270°成横木正撑腹回环和屈体后空翻2周下等等。自由体操中的大量动作被移植到平衡木上完成,平衡木已由动静结合发展为以动、力为主,难中求稳的竞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