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 马
跳 马
跳马起源于罗马帝国末期军队的骑术训练。最初是跳真马,后来改为与真马外型相似的木马,并配上了马鞍。1719年将马腿改为立柱,1795年德国的维斯首先去掉木马的马头,1811年又去掉马尾,将两端改为圆形,马身用皮革包制。1836年德国的施皮茨在学校体操节首次表演跳马,1877年德国规定跳马必须助跑6步,从正侧两个方向过马和做1—2次支撑动作。马长1.60米,男子跳纵马,马高1.35米,女子跳横马,马高1.20米。跳马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在团体赛中跳马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二分之一,加上跳马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男、女满分均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男、女满分均为10分。男、女跳马分别于1896年和195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跳马动作从助跑开始,双腿并拢上板、踏跳、第一腾空、双手或单手支撑、第二腾空、双腿并拢落地完成动作。助跑长度不得超过25米(从马的近端垂直线量起)。带弹性的助跳板高度为15厘米。跳马比赛运动员只允许一次选跳一个动作,只有在单项决赛时才允许选两个不同的动作,依次完成。助跑可以中断,再继续前进,但不允许折回重新肋跑。跳马全部动作按规则分为屈体腾越、水平腾越、前手翻、侧手翻等4类,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难度分值,分为8.7、9.0、9.3、9.6等4个难度等级,另有0.4为难新技术与完成熟练程度的加分。器械马身用皮革包制,长160—163厘米,宽35—36厘米,高110—135厘米,并配有专门用来起跳的弹性踏跳板。
男子跳马为纵跳马。1836年德国举办的学校体操节,最早出现男子跳马表演。1877年德国举行的体操比赛已有跳马项目,是现代跳马运动之先河。20世纪50年代以前,跳马比赛包括一般跳跃和支撑跳跃两种,由运动员抽签选择其中一种。50年代以来,男子跳马的水平腾越类动作已为各国选手所普遍掌握。这个时期,联邦德国的H.班茨和前苏联的Y.季托夫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60年代至70年代,跳马技术发展较快。1962年,日本选手山下广治首创山下手翻,开创男子跳马的新局面,并夺取了1964年第十八届奥运会跳马金牌。日本选手NB166(原光男)创造了侧手翻转体90°接后空翻,又开辟了侧手翻接空翻类动作的新技术,后又出现“笠松跳”等新动作。手翻空翻类动作,代表这一时期的主要技术。前苏联选手N.安德里阿诺夫选用前手翻前空翻加转体动作,连夺1976年第二十一届、1980年第二十二届奥运会跳马金牌。80年代以来,男子跳马技术发展为以手翻接空翻动作的多周、多轴转体。中国选手楼云夺得1984年二十三届、1988年二十四届两届奥运会跳马冠军。他首创的手翻直体前空翻540°,被国际体联所认可,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女子跳马为横跳马。助跑长度可根据个人需要调整,必须用双腳踏板起跳,允许作一个准备动作,越过马身时必须用双手支撑马,加各种翻腾、转体完成动作。整个动作要求跑动快、腾空高、转体正、落地稳。以单个动作为评分单位,包括助跑、起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和落地。最高得10分。跳马比赛时,规定动作只允许每个运动员跳一次、10分起评;自选动作允许跳两次,以最高的一次成绩计算,按规则规定的动作难度分值起评,最高10分。单项决赛要求运动员跳两个不同类型的自选动作,并以两次得分相加除2为最后成绩。
20世纪50年代跳马以水平腾越类型居多。60年代进入以手翻类为主的新阶段,相继出现了屈体前手翻转体180°,前手翻转体360°、540°等动作。1972年,民主德国运动员K.克斯特完成前手翻接前空翻动作成功,并获得跳马冠军。此后男子跳马中的“NB166原跳”“笠松跳”在女子跳马中不断出现。1976年前苏联女队员N.基姆采用“NB166原跳”转体360°手翻转体360°的动作获第十八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跳马冠军。1982年前苏联女运动员N.尤琴科用子上板后翻腾这一独创的新动作夺得跳马冠军,推动了跳马技术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