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 环
2025年10月13日
吊 环
吊环起源于法国,其形成与杂技悬空绳索表演有关。后来传入意大利和德国。1842年德国的施皮斯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副吊环,原为体操训练的辅助手段,19世纪下半叶成为独立的男子比赛项目。吊环为木制,圆形,用钢索悬挂在高5.80米的立架上,两环相距50厘米。木环与钢索间用皮带或帆布带连接,长短可调节。吊环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在团体赛中吊环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二分之一,加上吊环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满分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满分为10分。1896年吊环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早期的吊环动作只有悬垂、支撑和摆荡,全套动作编入大量的力量动作。捷克斯洛伐克选手A.胡德茨以直角悬垂直臂压上成直角十字,再压上成支撑、直臂直体慢起手倒立、倒十字,夺得第十一届奥运会吊环冠军。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选手A.阿扎良在吊环上完成直臂直体慢翻上成“十”字静止2秒,被国际体联命名为“阿扎良十字”,至今仍是最高的D组难度动作。60年代以后,出现了直臂大摆转肩直臂上至倒立等新技术。70年代,一套吊环动作要求静止力量用力动作不能超过全套的一半,静止时间不能超过2秒,从而促进了摆动动作的发展。80年代,吊环成套动作中力量动作比重又开始回升,并要求动静结合、高难力量性动作和摆动动作巧妙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