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杠

高低杠

高低杠运动源于欧洲。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女子体操运动,最初使用与男子相同的体操器械。20世纪20年代后,医学界人士认为单杠、双杠、鞍马等器械练习对身体负荷太大,女子从事这些项目会影响身体健康。因而,取消了单杠、鞍马项目,将双杠中的一杠降低,形成倾斜状,练习时手脚和身体均可触及器械,以分散负荷。横杠由玻璃钢制作,椭圆形,长2.40米,高杠高2.30米,低杠高1.50米,两杠间距可在1.10—1.40米间调整。高低杠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在团体赛中高低杠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1/2,加上高低杠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满分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满分为10分。195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高低杠动作由各种类型的屈伸、回环、绷杠、弹杠、腾越和空翻等组成。整套动作要求以动力性为主,不断地换握、换杠、换向,避免停顿和附加支撑。对发展运动员的肩带、上肢和腹背肌肉力量,提高运动员的时间、空间判断能力,培养运动员的勇敢、果断精神有很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期,高低杠动作多以混合支撑、混合悬垂和静止姿势组成。从70年代开始,高低杠技术出现了移植男子动作的发展趋势。在1972年第二十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前苏联女运动员O.科尔布特首先做出了“高杠后摆成蹲接挺身后空翻抓高杠”和“高杠后摆分腿立撑向前回环至3/4向后挺身后空翻下”的新动作,对后来的技术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img6

高低杠运动

在1975年第十届欧洲女子体操锦标赛上,罗马尼亚女运动员N.科马內奇创造了“高杠后摆分腿前空翻再握”的新动作。在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上,她又以不同形式的倒立支撑回环、两杠间的前后空翻组成新的成套动作,使高低杠运动显示出力量与技巧相结合的特点,出现很多具有两个飞行动作的成套动作。前苏联女运动员N.尤琴科成功地将“特卡切夫分腿腾越”和“德切夫空翻”直接连接,还创造出大回环接后空翻2周下等动作。高低杠技术朝着成套动作加长(18—20个动作)、难度动作直接连接、动作幅度大、腾空高、变化多、连接巧妙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