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杠
双 杠
双杠运动起源于德国。1811年德国著名体操家扬在柏林郊外的哈森海德体操场首次安装这种体操器械。最初为体操训练手段,19世纪40年代成为独立的比赛项目。双杠由4根立柱架设两根平行的木制横杠构成。横杠长3.50米,两杠间距及高度可调节。双杠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在团体赛中双杠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二分之一,加上双杠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满分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满分为10分。189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双杠比赛全套动作由摆动、摆越、屈伸、弧形摆动、回环、空翻和力量动作组成,并要求将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20世纪初期,双杠的静力性动作较多,成套编排变化不大,较其他体操项目发展缓慢。30年代,由于摆动技术的改进,在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上,德国选手K.弗赖在他的成套自选动作中完成了后空翻分腿摆越成支撑,夺得冠军。50年代至60年代,摆动技术又有新的发展,摆幅加大,动作不断创新。1956年第十六届至1968年第十九届的四届奥运会双杠冠军前苏联运动员V.丘卡林、B.沙赫林和日本远藤幸雄、中山彰规,分别首先完成了前摆转体180°成倒立、后空翻成手倒立、前摆转体360°成手倒立等高难动作,同时发展了杠下回环的复合动作及下法加难,双杠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70年代,杠下屈伸类动作的复合技术发展较快,以长振屈伸上直接向后分腿摆越、弧形上转体180°成支撑、后上转体90°成一杠悬垂等为代表,空翻2周加转体类型的下法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提高。
日本选手加藤泽男在1972年第二十届、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中连续夺得两届双杠冠军,成为这一时期双杠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1980年中国选手李月久在第五届世界杯赛中,首创“前空翻分腿向后摆越成挂臂撑”,夺得桂冠。日本选手监物永三在1979年第四届世界杯体操赛中,完成了“向后大回环”,并夺得冠军。不久又出现了向后大回环转体360°成倒立的动作。前苏联选手I.科罗廖夫在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完成了“向后大回环分腿切杠成支撑”,夺得冠军,并推动了双杠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