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杠

单 杠

单杠与双杠同样也起源于德国。18世纪末西欧国家的杂技表演中出现抓住钢丝做大回环的动作,受此启发,1811年德国体操家扬在柏林郊外的哈森海德体操场用一根木杠代替杂技演出的钢丝,首次安装了世界上的第一副单杠。1812年将木杠改为铁制,后又改为钢制,杠的弹性和承受力增大。19世纪20年代成为独立的比赛项目。杠长240米,直径2.8厘米,高2.55—2.75米。横杠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柱上。单杠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在团体赛中单杠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二分之一,加上单杠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满分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满分为10分。189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单杠运动的全套动作由摆动、回环以及围绕身体纵轴转体和脱手或空翻再握的飞行动作及单臂动作组成,中间不许有停顿。它是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有效地提高时间、空间感觉与控制能力的器械运动项目。20世纪30年代,单杠前后大回环和杠上转体180°等动作已比较普及,还出现了扭臂握大回环以及后空翻下和振浪分腿下等动作。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单杠技术以摆浪完成的分腿立撑回环接大回环、后悬垂的前后回环以及大回环互换等难度动作为主。这一时期的下法主要有直体后空翻、团身后空翻2周和燕式腾越等基本难度动作。瑞士的J.斯塔尔德和J.京塔德,日本的小野乔,分别以此类下法获得高分。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单杠出现了“鞭打振浪”技术,对整个体操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道作用。罗宁首创的高屈体腾越动作取代了直角摆越,直体后空翻转体360°、720°为更多选手所掌握。

img5

单杠运动

前苏联的B.沙赫林和日本的中山彰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日本体操选手庶原光男在第二十届奥运会上表演了首创的旋空翻技术,从而夺得单杠冠军。尔后旋空翻技术被迅速移植到除鞍马以外的男、女各个体操项目中,将男、女体操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70年代末期创造的单臂类技术、“特卡切夫”腾越以及由此出现的“肖瑞智空翻”,很快普及并被各国体操选手所掌握,首创或高质量完成这些动作的有V.柳金、V.阿尔捷莫夫,日本队的森末慎二、中国队的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