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 马

鞍 马

鞍马运动源于跳马运动。1804年德国著名体操家古茨穆特斯将木马上的马鞍换成一对铁环,后铁环被木环取代,形成现在的鞍马。是男子项目。鞍马决赛时每队参赛运动员至多两名,只有在团体赛中鞍马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二分之一,加上鞍马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满分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满分为10分。189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鞍马运动是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军事骑术训练的需要,曾把木制的马用来代替真马训练骑手。十九世纪德国体操家F.L.杨把老式木马砍头去尾,作为体操器械。鞍马动作要求在器械的所有部位,用不同的支撑方式完成各种全旋和前后摆越。它的支撑部位狭小,又是在不停运动和变换支撑的过程中完成各种动作,要求动作的准确性高、韵律节奏好、协调性强、幅度大。它允许以手倒立加转体或不加转体的动作,但只能在充分摆动中完成,不能停顿。作全旋时以并腿全旋为主。在完成一套动作中,还必须充分使用鞍马的环上、环外、马头3个基本部位。前苏联运动员V.丘卡林和B.沙赫林以鞍马运动著称,分别获得1952年第十五届、1956年第十六届、1960年第十七届奥运会鞍马冠军。

1964年第十八届、1968年第十九届奥运会,鞍马桂冠连续为南斯拉夫选手M.切拉尔夺得。他还夺取了1962年至1970年的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鞍马冠军,有“鞍马之神”之誉。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选手Z.马乔尔连获第二十一、二十二届奥运会鞍马金牌和1975年、1978年两届世界杯体操赛的鞍马冠军。中国运动员李宁夺得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鞍马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