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川剧声腔的特点

2.3.1 川剧声腔的特点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核心,是所有戏曲剧种最显著的标志。我国三百余种戏曲剧种,其主要差别就在于唱腔的不同。我国戏曲唱腔共分为两大类:一为“联曲体”,二为“板腔体”。联曲体系由若干个各自独立的曲牌组成,板腔体则由若干个不同板式组成。川剧共有五种声腔,演唱难度较大,要求演员唱时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其主体部分是典型的板腔体结构。川剧演员常用“真嗓”、“假嗓”和“真假嗓结合”的演唱方法来演唱。所谓真嗓又称本嗓,是川剧中老旦和花脸常用的唱法,其发声位置为将气吸到胸腔,通过喉腔、声带直接发出声音来,优点为比较宽厚、洪亮,不足的是欠柔和,声音直硬、音域较窄,局限在中音区内,高、低音区很难贯通。假嗓是戏曲女演员常用的演唱方法之一,方法是将喉头压下,声带缩紧,声音从口中直接发出来,优点为声音较亮、上高音区较容易、喉头共鸣易打开,不足是音量太纤细、音域较窄、中低音很难贯通、声音持久性差。真假声结合是戏曲各个行当演员最普遍运用的演唱方法,其发声位置为唱低音时用真声、高音时用假声,优点是克服了上面两种单一唱法的不足,使音域增宽,高、中、低音都能在演唱中贯通。

川剧五种声腔分别为:

1.川剧昆腔:是一种曲板体,一般以笛子、川剧锣鼓加苏锣、苏钹为伴奏乐器,偏重于歌唱。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相似。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为单一声腔演出的形式已不多,更多的是融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以“昆子头”等组腔方式,与其他声腔共和。

2.高腔:川剧高腔源于弋阳腔、青阳腔等弋阳诸腔,经过与四川乡土音乐的相互融合,演化为川剧高腔。高腔最能代表川剧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帮、打、唱”三个字。帮,即帮腔;打,即打击乐;唱,即唱腔。将帮腔摆在了首位,正是因为高腔“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演员对唱词有不同的唱法。打击乐不像管弦乐,不能作演唱时的音准伴奏,因而高腔唱起来较自由,最宜抒情,但也容易失律。

这是一种属于自由散板的演唱形式,乐曲的调式完全依照演员自身的情绪来定调。在乐器配器方面不配弦乐,一套曲牌配一套不同的锣鼓和不同的帮腔,所以唱起来反而更加艰难,这就是川剧高腔的独特之处。

3.川剧胡琴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皮黄戏”。源于徽调和汉调,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合称,是在徽剧二黄腔和汉剧西皮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板腔体唱腔。其音乐包括打击乐、管弦乐、吹奏乐、唱腔、伴奏等几部分,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

4.川剧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或叫“川梆子”。山陕梆子大约在明末清初传入四川,后逐步融为“川梆子”,最终成为川剧的一种声腔,但仍保留梆子戏的一些声腔特点。陕西秦腔有花音与哭音之分,与此相应,川剧弹戏也有甜平与苦平之别。它们在音阶、调式、曲调乃至某些句式结构上,都同陕西秦腔相当接近。主奏乐器为盖板(板胡的变体,用铜套套在左手指上演奏,声音洪亮,保留有板胡特色)(图2.3.1.1),音乐激昂、粗犷,并伴以梆子敲击节拍。

img11

图2.3.1.1 川剧盖板

img12

图2.3.1.2 胖筒筒琴尺寸图

5.川剧灯戏:四川灯戏进入川剧以后,加入了川剧锣鼓的小打,在唱腔和伴奏上强化其戏剧性,侧重点以歌舞向表现剧情转化,轻松活泼,旋律明快,伴奏为板胡、二胡、唢呐、胖筒筒(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胡琴)(图2.3.1.2),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风味。

川剧中的五种声腔原本不是一个剧种,但在清代中期逐步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川剧剧种,其一体化的一条重要纽带就是高腔锣鼓。以大锣大鼓为特征,具有丰富再现力的高腔锣鼓,不仅可以在声腔的伴奏音乐中起到领腔和调腔的作用,成为其伴奏音乐的一种音乐基调,而且能够在舞台艺术的创造中发挥统率全局的作用,成为整合舞台各要素的一根纽带。可以认为,锣鼓是川剧音乐的灵魂。无论演唱的是何种声腔,也不管是否在现场观看演出,只要锣鼓一响,谁都会知道是在演出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