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川剧录音后期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10 川剧录音后期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前期录音时,演员的声音主要依靠无线传声器来拾取,该部分信号主要由扩声部门提供,信号源应该取自扩声调音台的推子后信号,录音过程中分轨记录主要演员的无线辅助传声器信号,后期与舞台主传声器按适当比例合成。从而使主要演员的声音既有清晰的定位,又有自然的深度变化。
二、川剧是一个包容的艺术,并且和京剧、昆腔等有很多的共同点,但这是在以前。如今的川剧会越来越两极化:一极偏重川剧的“土”文化,认为川剧就应该保留它原生态的面貌,无论外界怎么变化,重要的都是将川剧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下去,这样才能以特色取胜;另一极则着力将川剧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剧种,保留其中一些民族的东西,但是添加进了更多现代元素,诸如MIDI音效、现代编舞、现代舞美等。就录音观点而言,两极中都有好的剧目,老剧种如《访友》《情探》,听众能在一板一眼中听出川剧的韵律,找到川剧最古老的感觉。新剧种如《晴雯撕扇》《金山战鼓》《衲袄青红》等,对川剧本身剧种进行了改革,在高腔中加入了弦乐,让人听起来更加舒服、流畅,更容易让没有听过川剧的人接受这种艺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应该是录制的素材应该侧重于哪一种处理。混音师应该尽可能地多与剧本编剧和主要演员沟通、交流,不能所有的剧目都用一种处理方式。川剧讲究的就是在细微之处找寻感情的变化。缩混后的作品能真实地反映编剧和演员意图是很重要的。
三、在后期制作时,对演员、乐队和环境传声器信号的声像调整是必须的。在结合图像播放声音时,演员的声像位置固定放置在中间声道。在单独听声音时,演员的位置既可以放置在中间声道,也可以在左右声道之间移动。人声在左右声道40%范围内的移动是较为自然、可以接受的。乐队的声像设计建立在立体声录音的基础上,在保持声场平衡的同时,可以将声源位置定位在侧前方,以加大声场宽度。环境传声器信号的声像位置则要平均分配在观众的侧后方,尤其是侧方声源对环境感和包围感的增强是比较明显的。
四、川剧的后期制作在大体上和中国的很多剧种相似,其独特之处还是在对帮腔和打击乐的处理上。纵观全国这么多剧种,唯一和川剧高腔帮腔类似的就只有藏戏中的帮腔。若要打个比方,藏戏中的帮腔只是高腔帮腔的一个雏形。高腔帮腔更讲究一种艺术手段上的变化,要在细腻之处寻变化。这就要求混音师不光能录制川剧,还要能懂得川剧唱的是什么,不光能将帮腔和主唱之间的关系弄明白,还要明白帮腔中领腔与合腔之间的关系,否则很多时候就会让听众感到处理得很没有逻辑性,让人感觉不到剧情的“开头、承接、起伏、高潮、舒缓、结尾”,破坏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打击乐的处理上笔者一直认为应该溯本求源。在现在演出的场合,川剧打击乐的音量一直被要求控制,包括笔者录音的很多时候,打击乐声部自己也提出不用为其设置辅助传声器,靠其他传声器串音即可。但是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对打击乐进行介绍时就说过,川剧打击乐是川剧表演节奏的支柱、骨骼和灵魂,它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依附于表演,但又给表演以制约。演员的唱、念、打、做都要受它的约制,都要用它来加以贯穿和调节。若一味地削弱其变化,那川剧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之于老川剧,录音的时候就应该找到川剧打击乐旧时的那种“土”劲儿,将这种民族的东西放大;之于新川剧,因为在剧种上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在打击乐的处理上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多元化的发展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艺术本身不存在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