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川剧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操作

6.3 川剧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操作

川剧声音的质量主观测评应在相关人员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首先,参评人员座位排列如下图:

img156

图6.3.1 参评人员座位排列示意图

扬声器基线宽度为3m-4.5m;以监听扬声器基线为底,试听区前端为顶点,应构成多变三角形;扬声器参考轴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最后一排的人耳高度;扬声器系统距离侧墙大于1m,距离后墙大于0.7m。

参加评定小组的人数以七人为宜,男、女及其年龄关系见下表:

img157

评价项目应该包括八个音质主观评价用语和一项总体音质效果的综合评价共九项,对于单声道川剧作品,不采用声音立体效果一项。

对于每一个评价项目可以采用五级制计分,具体掌握尺度可参考如下表格:

img158

开始试听评分前,工作人员应当让参评人员了解被评的川剧作品的内容和九个评价项目的含义,让参评人员熟悉五级计分制度,告诉参评人员评价过程中应独立思考后评分。并保证评价全过程中没有任何可能影响参评人员独立思考的暗示。

在川剧作品中存在较大失真、杂音等明显缺陷时应扣分。

为避免听觉疲劳影响准确性,参评人员连续工作不宜超过二十分钟,中间休息十分钟后可继续评审;总的休息和工作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

试听川剧作品应在86dB声压级下进行,当作品重放声压级差别较大时,要及时调整。

试听时,系统的频率均衡应在平直状态,以便让试听人员听到纯粹的被评价作品声音。

评审人员应将自己的评价意见用五级计分制填入下表:

img159

img160

由于评分过程完全是个体独立完成的,究竟每个被评分川剧作品能得多少分,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最普通的办法就是经典统计的方法,求平均分。全体参评人员对每个川剧作品的评价结果都按评定项目各自统计出单项总分,然后再分别计算单项平均分,总项平均分和标准偏差。

以下格式中Pi为每个参评人员所评的个人分数,n为参评人员总数,m为音质评语项的项目数。

音质评语项单项平均分的计算:

img161

标准偏差的计算:

img162

音质评语项总项平均分的计算:

img163

立体效果平均分的计算:

img164

总体音质平均分的计算:

img165

其中,音质评语项总项内包括的评价内容有七项,但由于川剧作品内容的不同,评价的音质评语项数可作适当选择。因此,要根据实际评价项目数求其总项目平均分。

计算标准偏差的意义在于判断这次评价打分的集中程度如何。如果七个参评人员打分很散,高的高,低的低,说明该组成员对评价尺度的掌握还不够统一。

进一步分析后,考虑到前七个评价项目、立体效果和总体音质评价,对决定川剧作品质量好坏的影响大小是不一样的,于是对影响大的给予大一点儿的权重系数,对影响小一点儿的给小一点儿的权重系数,所有权重系数相加之和等于1。评价结果的计算采用加权方法,音质评语项、立体效果项、总体音质项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0%、20%、30%。加权总分的计算方法为:

P=PN×50%+PS×20%+PT×30%

川剧作品最后分数=加权总分-应扣分数

应扣分数的统计方法:

img166

注意,当参评人员少于等于六人时,上式应改为:

img167

对于最终结果,工作人员还要考虑到可信度的问题。决定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的关键是每个参评人员所打的分数的可信度。我们期望每位参评人员掌握标准前后一致,不能前松后紧,也不能相反,也不能时松时紧,可是事实上做不到。因此,工作人员就要区分,看看哪些参评人员打的分前后一致性好,哪些参评人员打的分前后一致性差,于是就让一致性好的那些参评人员打的分数在总的评价中多起一些影响,让一致性差的那些参评人员打的分数在总的评价中少起一些影响。可以使用这样一种办法:在主观评价时,在一个单位评价时间内,比如两小时内,将某一个被评川剧作品随机地重放一次,以每位参评人员对同一件被评作品前后两次打分的重复性,来给每位参评人员授予一个打分的“权”。例如,甲参评人员在对同一川剧作品前后两次打的分完全一样,那么甲打的分以原值计入总分运算中;参评人员乙两次打分只重复了百分之七十五,有百分之二十五变了样,乙的评分各项都乘以0.75计算到总分运算中去。这样做既充分尊重了每一位参评人员的打分结果,又公正地根据实际水平给予每个参评人员一定的“权重”,减小了那些评价欠稳定的参评人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