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耳对川剧的听觉特性
6.1 人耳对川剧的听觉特性
不同的人耳对川剧的灵敏度是不同的。要想对川剧作品作出比较中肯、恰当的评价,就必须先扩大耳朵的“见识”。哲理名言说得好,“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为了适应川剧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的艺术性,为了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觉声音,从而使主观评价更显根据可靠、依据准确,即从自然的、生理性的听觉感提高到主动有为、具有文化艺术品格的听觉听感,就必须对耳朵的听觉特性有一个科学的了解。
人耳的听觉系统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窄带滤波器组成的,每一个窄带滤波器代表一组特定位置的听觉神经细胞。人的听感并不能感受到所有频率和所有声强的声音,人耳接收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20kHz,声压级范围是在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之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约140dB。听阈是指能够听见声音的最低声压级。听觉范围的上限有时取在不舒服阈,它的声压级大约为120dB,与频率无关,但更常用的是取140dB的痛阈为极限。声压级大于140dB时会使人耳感到疼痛(图6.1.1)。
图6.1.1 听觉的声压和频率范围
川剧中人声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00Hz-7000Hz,声压级变化范围大约是30dB-70dB;乐器演奏的频率范围大约是40Hz-10KHz,声压级范围是20dB-95dB。可以看出,人声和乐器声都呈现在高于听阈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人耳听觉具有非线性特点。这种非线性特点主要产生于中耳和内耳。也就是说,声音信号在人的听觉系统中会被非线性加工,这种非线性正是听觉对强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听觉这种非线性也常被音乐家和作曲家所利用,成为音乐、声学和配器法的生理基础,因为两个音同时演奏或两种乐器同时演奏会产生单独演奏时所不具备的音色,这是由于听觉的非线性特点使人听到输入声音信号中不存在的谐频、和频和差频信号。
对于人的听感,有四种效应格外重要:
1.掩蔽效应
人耳能在寂静的环境中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在嘈杂的环境中,这些轻微的声音就会被嘈杂声所湮没而听不到,这种由于第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使第二个声音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第一个声音称为掩蔽声,第二个声音称为被掩蔽声,第二个声音听阈提高的数量称为掩蔽量。当掩蔽声和被掩蔽声不同时到达时也会发生掩蔽,这种掩蔽现象称为非同时掩蔽。掩蔽声作用在被掩蔽声之前所发生的掩蔽称为前掩蔽,掩蔽声作用在被掩蔽声之后所发生的掩蔽称为后掩蔽。
2.哈斯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哈斯效应泛指听觉不能察觉延迟声的存在而定位于先导声的现象。一般认为,如果延迟在35ms-50ms时,延迟声的存在能够被识别出来,但仍能感觉声音来自先导声方向;只有当延迟超过50ms时,第二声源才能以清晰的回声被听到。
3.听觉抑制效应
由第一波阵面定律或优先效应可知,在一定的延时范围内,听觉定位并没有受到延迟声的影响,这说明延迟声并没有在听觉中起到作用,其信号的生成被完全或部分地抑制掉。也就是说,听觉存在抑制效应,先导声抑制了延迟声。当完全感觉不到延迟声存在时,可以认为先导声掩蔽了延迟声。
4.鸡尾酒会效应
简单地讲,鸡尾酒会效应是一种人耳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耳能够从众多声音中分辨出自己想要的声音。产生这种听觉效应的根本原因是,双耳听音时声音的掩蔽阈小于单耳听音时的掩蔽阈。当存在来自其他方向的掩蔽噪声时,双耳听音时声音比单耳听音时不容易被掩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