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写到了这里,川剧录音与制作的全部过程也就结束了,我也能第一次抛开“笔者”这一第三人称,以“我”来谈一些心得体会。
在本书创作之前,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本书的写作意义到底在哪儿。其实,这个问题从我第一次录制川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答案。
还记得第一次录制川剧的时候,我翻阅了大量录音理论的相关书籍,想从原来的川剧录音材料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参考。可不仅川剧录音没有相关理论参考,甚至戏曲录音都只有一些零散的资料。当时我就在想,若是有一本书,能够像一本导游册一样告诉我川剧有什么特色,像一本录音基础常识一样帮我回顾一些录音基础知识,像一本设备清单一样告诉我四川本地有什么可利用的设备,像一本指南一样地引导我该如何具体操作整个录音过程,那该多好啊!
所以,这本书从写作开始就定位在了能让一位录音工作者跟随本书章节的顺序,从了解川剧、了解立体声录音开始,按本书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川剧录音策划、实际操作,直至最后完成川剧作品的声音质量主观测评,能将最终的川剧作品呈现给听众,避免其中绕行很多弯路。
当下,中国社会正进行着飞速的发展,川剧也随着时代进行着一些技术上的深远变革。在这样一个既要求“学而精”,又要求“学而广”的时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在精通自己这一领域的同时,又必须和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川剧录音制作与赏析也就是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成长的。这本书的写作仅仅是一个基础,需要更多的录音工作人员、川剧研究者就着这个基础进行合作创造。
最后,《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这本书从开笔至今,得到了各级相关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我的导师李大康先生。正是因为他的鼓励和肯定才使得我能够独立完成这本著作。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丰富的戏曲录音经验给我提供了很多借鉴。他在四川省振兴川剧办公室召开的“川剧音乐与录音制作研讨会”上和专家们的讨论意见,参与录制的四川省广播电视台川剧精品折子戏,都为我之后的川剧录音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的很多录制活动都得到他的亲自指导。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录音系的领导和老师,他们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从理论研究到录音实践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四川省广播电台录制部傅承德先生为我的川剧录音棚录音实践部分提供了他的宝贵经验。
感谢四川省电视台录制部郝洪先生、于宏先生为我的川剧实况录音实践部分提供了他们宝贵的经验。
感谢四川省委宣传部闫燕萍女士为我提供了很多川剧方面的影视资料。
感谢四川省川剧研究所杜建华女士为我提供了很多川剧方面的文字资料。
感谢四川省川剧院陈智林先生,非物质文化继承人晓艇前辈为我亲自示范了很多川剧特色的唱腔唱段,并为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川剧相关知识。
感谢成都市川剧院雷鸣先生、陈芸女士、马丽女士、雷国贤女士、王超先生为我的实况录音提供了场地和很多录制的机会。
感谢成都理工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张书玉女士、陈继祖先生、蔡瑜先生为我的实况录音提供了大量好的设备。
感谢四川省峨眉电影制片厂各位同行为我提供很多他们录制作品的经验。
同时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王诤先生、四川省广播电台魏鸣先生、四川省电视台倪邵钟女士、成都市川剧院王起久先生等,他们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