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川剧录音棚录音方案策划

4.3.1 川剧录音棚录音方案策划

川剧录音棚录音由于没有现场观众的影响,录音的自然声像能够由录音师设计,录音棚混响一般较好,且能就录制出现瑕疵的地方反复重录,故最终录制出的作品往往能令演员和录音师均感到比较满意。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录音棚,录音师一般使用现有系统,不需要对系统进行多大改动。考验录音师的是传声器的选择和摆放。录音师应充分掌握各种传声器的性能,如频率特性效应、瞬态效应、近讲效应、指向性等。在录音中只有了解了传声器的性能才能正确设计传声器和演员乐队的相对位置,得到最佳拾音点。

4.3.1.1 川剧录音棚录音系统搭建

img41

图4.3.1.1.1 川剧录音棚录音系统搭建图

随着如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录音棚的功能由原来的模拟线性制作逐渐转为了现代化的数字音频非线性制作。录音棚的中心处理设备一般包含一台32路的数字(或模拟)调音台、一台音频工作站、一些连接设备(网线、跳线盘、线材)、音源设备及周边设备(CD机、DAT机、MD机、卡座录放机、开盘录音机、效果器)、监听及拾音设备(耳机分配器、功放、高质量音箱、耳机、传声器、传声器架、活动隔音板)。就川剧录音棚录音情况的不同,其相应使用的系统结构和功能配置也会不同,只要针对不同的要求和功能选择和使用设备,就能建立起一个完整高效的录音棚系统。

img42

图4.3.1.1.2 四川省广播电台大棚控制室

img43

图4.3.1.1.3 成都理工大学录音棚控制室

4.3.1.2 川剧录音棚常用设备介绍

川剧录音棚录音不同于实况录音,实况录音录音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设备的熟悉程度来搭建系统,但录音棚录音的设备大部分都是现有既定的,这就要求录音师在使用设备之前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现就四川境内川剧录音棚录音常用的一些设备进行一个简单罗列(传声器的选择在“川剧实况录音设备选择”一节会有详细介绍),具体设备性能参数在附录中会有详细介绍,读者可在使用设备的时候进行查阅。

Solid State Logic AWS 900调音台

SSL 4064 G+desk调音台

DIGIDESIGN C24 调音台

PRO TOOLS CONTROL 24调音台

API 7600传声器前置放大器

Focusrite Red7传声器前置放大器

GML 8302传声器前置放大器

TL AUDIO LVORY 2 5052传声器前置放大器

GML 8200均衡器

Drawmer DL 241压缩限幅器

UNIVERSAL AUDIO UA 1176LN 压缩限幅器

T.C.electronic M6000 Bundle综合效果处理器(母带处理器)

LEXICON 960L 主混响器

Solid State Logic DUENDE数字效果处理器

BBE 882 SONIC MAXIMIZER 激励效果器

Aphex Aural Exciter 204激励效果器

Antares Auto-Tune 5 TDM人声音准校正效果器

GENELEC 1034B监听音箱

DYNAUDIO BM5A 环绕音响

DYNAUDIO BM 14S 超低音箱

JBL PRX512M 录音棚内监听音箱

Avantone MixCubes Mini Passive Monitors 全频监听音箱

Mackie HMX-56耳机混响器

Fostex PH-100 耳机放大器

Sennheiser HD 600监听耳机

BEYERDYNAMIC DT 880监听耳机

AKG K55 监听耳机

Audio-Technica ATH-M40FS 棚内监听耳机

SONY MDR-E828LP 棚内监听耳机

4.3.1.3 川剧演员和场地的调度

在进行录音棚录音前,录音师不光自己要对棚内设备相当熟悉,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让演员对录音棚场地、环境、设备有个大致了解,增加演员与环境的亲切感。这样有利于帮助演员放松,录出更好的效果。

对于在录音棚录音的演员的调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戏曲类的节目和音乐录音棚录音不同,演员在舞台上有很多自由发挥的地方,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川剧录音棚录音大多数是为了拍摄DVD,有一个声、画结合的问题。如果录音棚录音时台词相差太大,后期观赏时会很不自然,录音师在前期和演员沟通时应提醒其在台词较多的地方注意准确性。

二、与录音棚录音相比,在现场演唱时,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不断进行互动与交流,演员的感情更加饱满。同样是青衲袄-叨叨令-飞梆子,总能品出不同的地方。特别是演员在现场演唱时,因为情感的累加,增加了一些语气助词、语气叹词的使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杜十娘在接唱“飞梆子”前的那声苦笑,也是静场录音时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演员如何在进棚录音时达到或者接近现场时的演出效果,需要演员在录制开始的那一瞬间就进入人物,进入忘我的状态,由情感影响内心,把内心丰富的活动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例如《访友》这出戏,从“一枝花一字”开始,转“二流”,到“晴空霹雳响一声”这儿,出现第一个小高潮,演员达到兴奋点,通过放腔,获得掌声。而演员在缺乏和观众彼此交流的情况下,能否呈现“一腔定太平”的局面,就需要演员狠下功夫了。在“一枝花”后,转“霜天晓角”,从开始宣叙到咏叹,再到夹宣夹咏,观众听到的是行云流水般的演唱。虽然是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牌,但情绪和旋律迥然不同,这就更考验川剧演员的音准节奏和对音量的控制。

img44

图4.3.1.3.1 录音棚录音演员表演区域

三、川剧高腔有一个更为特殊的地方,在没有弦乐定音的情况下,演员音准随意性很强,若前后相差过大,会给观众造成一种“轻松演唱音调却很高”或者“唱得很卖力音调却不够”的不真实感。所以在进行录音棚录音的时候,录音师应积极和演员有事先的沟通,对演员现场的状态有所了解,不能因为现场演唱状态特别好而唱得特别拔高,应努力追求一个平稳的状态。这一点和实况录音大有不同。实况录音因其没有声、画结合的问题,属于一次性录制,故演员应力求表现出其最好状态。

img45

图4.3.1.3.2 川剧录音棚录音打击乐位置

img46

图4.3.1.3.3 川剧录音棚录音文场乐队位置

对于录音棚录音时场地的调度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在录音棚录音时,要考虑到琴师、鼓师和演员间能相互交流。因为川剧和众多传统戏曲一样没有指挥,鼓师就起着相当于指挥的作用。如果录音位置设置不当,就会给演员、琴师、鼓师的相互观察与交流造成困难,甚至录不下去。

二、随着川剧的发展,川剧舞台上的演员在不断增多。上场的演员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拾音的关键就是要展现出这种“场面”,所以要将主传声器设置给演员。视录音棚大小,设置出1/3~1/4的区域为表演区。根据所选择的立体声拾音制式的拾音角,画出一个表演区的夹角,再根据监听的主观远近感觉画出一个弧线,为最近的拾音距离,简易的方法就是用一排板凳以主传声器为圆心摆放出一个圆形台口,以防止大嘴效应和乒乓球效应。主传声器的高度要看演员的多少而定,演员少的可以取其平均高度,演员多的可以比平均高度稍高一点,约1.8m左右。这样,可以告诉演员把这个区域看成一个缩小了的舞台,左面是上场口,右面是下场口,弧线为台口,传声器方向是观众。现场演出时怎么表演,录音棚录音时就在相应的位置上怎样表演。该朝什么方向,该做什么动作,如演唱、相互对白、转身、打斗等等都和在大舞台演出时一样,只不过舞台缩小了。这样录出来的声音不管方位和深度都是很自然的。当然,录音棚和舞台还是有区别的,没有了视觉形象,所有细节都要靠声音来表现,所以在录音过程中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如声音的大小、位置前后左右的调动等等。

4.3.1.4 川剧录音棚录音传声器的设计及设置

进棚录音时要录出一个自然的场面,录音师必须至少使用一组立体声传声器作为主传声器来拾音。然后就录音棚的声学条件、川剧乐队的编配和演员的多少来设置辅助传声器。为追求自然的空间感又不失声像定位的清晰,建议使用DIN制式或ORTF制式等。如条件允许,采用全指向性传声器同时加大间距的方式,对提高音质和加强空间感会更有帮助。

川剧录音棚录音传声器设计的总体思路如下:

img47

图4.3.1.4.1 川剧录音棚的录音位置

川剧录音与录歌曲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乐队的设置。可以将文场乐队与打击乐按如图所示设置(4.3.1.4.1),乐队主传声器设置在文武场乐队之间,距文场乐队稍近并指向文场乐队。文场乐队在主传声器正面,打击乐在乐队主传声器背面,三者在一条轴线上。乐队主传声器一般距离文场乐队约1m~1.5m ,高1.5m~1.8m左右,并有一个自然俯角,指向乐队。因为川剧按剧种的不同,乐队编制有很大变化。按所选择的立体声拾音制式的拾音角,可以将琵琶放在最左,盖板在最右,京胡中右,二胡中左,贝司在中后。也可以按川剧乐队的习惯位置,拉弦乐在右边,吹奏弹拨乐在左边。文场乐队之间的比例要靠位置来调整,小了适当前移,大了适当后撤。在不影响琴师和鼓师交流的情况下,文武场乐队应尽量拉大距离,一般在4m~5m以上,使打击乐从演员主传声器拾取的音量不至太大。这种摆法,打击乐的音量已足够了。如果打击乐偏大,就适当缩短乐队主传声器与文场乐队的拾音距离,反之则加大两乐队之间的间距,直到平衡为止。这时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在录音过程中往往会感到鼓师演奏“板”的音量不够。这时可以给“板”设置一个辅助传声器,与“板”高度相同,距离30cm左右,水平指向“板”,适当开启一定音量,不能大,不然鼓就串进来太多,声像放在正中,也加强了打击乐的定位。打击乐之间的安排可以按演出时的习惯位置,鼓师右手向后依次是小锣、大锣、铙钹。

在调整好乐队后,最后安排演唱的位置。为了使演唱者与琴师、鼓师能方便地交流,可以将其安排在如图所示位置,与两乐队呈直线,用一个ORTF制式传声器组拾取演唱声,音量调整到与乐队的比例合适为止。把演唱设置在这个位置,势必会从乐队的主传声器串音,但由于调整混音后演唱的音量比乐队稍大一点儿,用演员主传声器的反相也可以抵消一部分乐队的串音,所以串一点音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可以用屏风将演唱的演员围一下,以减少其声音的扩散。

img48

4.3.1.5 川剧录音棚录音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腔自古以来就是川剧的最大特色。但是纵观其发展,例如才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代表中国艺术作为开场大戏的川剧改良高腔《衲袄青红》,其乐队编制已经完全进入了交响乐和川剧乐队交融的时代,在演出表现手法上也有了质的改变。但是在一个七十多人编制的乐团里,高腔中最为独特的帮腔在其中只占三席,而且被安排到了管乐声部旁边,没有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川剧帮腔与闽剧帮腔、潮剧帮腔、弋阳腔帮腔、黄梅戏帮腔、藏戏帮腔、琼剧帮腔的不同之处,平白丧失了很多川剧本身最有魅力的地方。应该说要录好川剧就应该首先从帮腔着手。因为川剧帮腔的唱法和作用变化很多,所以其录音方案不能单一不变。首先可以尝试录音棚录音时将帮腔置于主唱的后方,让演员的主传声器自然地拾取到一个“主唱在前帮腔在后”的声场感。若帮腔人数较多的话最好能均匀排成一个面,给每一个帮腔分配一个辅助传声器,方便后期制作时能将帮腔做成一个“面”感。

二、之所以给打击乐设置一对立体声传声器组,主要是希望能在后期制作的时候用辅助点传声器将打击乐从中左到中右展开一定的宽度,使打击乐呈现出一个微小的“面”,使整体的声像更加开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打击乐五方乐手之间的演奏水平和乐器质量等客观因素,往往每种乐器间的音量不能较为均衡,造成后期制作过程中产生打击乐声部整体声像偏移的问题,从整体音响角度看,意义并不大。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但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效果,录音师可以有三种选择:1.如前文所言,为板鼓设置一个辅助传声器,实际录制过程中,板鼓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芯”的。给其设置一个辅助传声器后,录音师在后期制作时就可以将板鼓声像控制在中间,总体提升打击乐声部的声像定位。2.只给总的打击乐声部设置一个辅助传声器。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避免了一个声像处理的问题,后期制作时所有打击乐声像自然地集中在了中间点上,但是这样做对录音师掌控传声器的能力要求较高。录音师要能利用传声器摆放的角度、传声器与各乐器间的距离来突出板鼓的板眼。3. 直接取消打击乐的传声器组。这样做使得打击乐主要通过演员的主传声器拾取,由于在演员主传声器的背面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感觉是在中间,这也是非常自然的、恰到好处的。但是这就要求录音棚的声学环境较好,混响适宜,不能太“湿”。

三、文场乐队如成“吕”字形排布,则要求其对于演员主传声器的座位安排和后期制作时混音师的声像布置设想是一样的。不然在后期制作时,文场乐队自然串到主传声器中的声像和混音师安排的声像不符合,将造成最终结果的声像混乱。

四、若是选段录音,则在调整好乐队后,最后安排演唱的位置。为了使演唱者与琴师、鼓师能方便交流,可以将其安排在两部分乐队之间的任意一侧,与两乐队呈三角形,用一个点传声器拾取演唱,声像定在正中,音量调整到与乐队的比例合适为止。把演唱设置在这个位置,势必会从乐队的主传声器串音,但由于调整混音后演唱的音量比乐队稍大一点儿,所以串一点音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可以用屏风将演唱的演员围一下,减少其声音的扩散。如果录音室的混响不够,可以用混响器适当补充。混响时间不宜太长,掌握在1.5~1.8秒左右。太长了,乐队和演唱虽没有不合适的感觉,但念白会有一个不自然的尾巴。如果感觉还不够,可适当加大混响量来弥补。

五、录音棚录音由于没有观众,也没有现场感,所以环绕声录音对于戏曲录音棚录音是没有意义的。

六、过去川剧伴奏乐器不多,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介入了川剧事业,改编了伴奏旋律,加大了乐队规模,同时加入了和声,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所以在录制新编川剧时,要像录民族管弦乐一样对待,所不同的是不仅要调整好各声部的声音比例,使之平衡,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好主伴奏乐器与整个乐队之间的比例,既要有宽度,又要有深度,也就是说要有整体感。

七、在录音开始前,传声器放置设计图必须要相当精确。隔音屏风之间一定要紧贴,文场和武场乐队相隔距离要在图上反映,对于要摆放辅助传声器的乐器在图中一定要标明,录音棚的尺寸大小一定要详细标注,传声器振膜朝向一定要准确。总之,能精确的一定要精确。这不仅是一种科学严谨的录音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确实能给录音师减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img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