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 人声和乐队的效果处理

5.9.1 人声和乐队的效果处理

演员在舞台上的前后移动在声音上比较难以表现,在制作时,可以使用控制激励声发送量的办法来试图表现这一特点。当演员从舞台最后方边唱边走到前方时,将混响效果的发送量慢慢地拉下,可以感到声源的位置越来越靠前(图5.9.1.1)。需要注意的是,发送量不可拉下来太多,否则会使声音发“干”。

img138

图5.9.1.1 人声部分的音量自动化调整

由于环绕声传声器信号并不会使人声变得“湿润”,所以对于人声比较干的信号,在后期制作时最好加入人工混响效果。在具体制作时,建议使用Waves R360 5.0混响器(图5.9.1.2),这是一个专门处理环绕声的混响效果器,当人声的唱段结束后,余音和混响声是包围着你慢慢消失的,而不是像立体声那样只在前方慢慢消失。采样最好使用剧场采样。这样经过处理后,人声听起来更加水润、开阔,符合现场剧场特点。

另外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演出时,演员以独白的方式从幕后传出声音,这时就需要营造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仿佛声音是从天上来。在制作时,除了运用上面的混响器,还可以加用Waves R360 5.0的Room混响效果来加强近次反射声,把人声位置往后推。

对于有导板的曲目,演员从幕后唱完导板再走上台这个过程,不讲究的现场扩声基本上是无法体现的,它破坏了演员在幕后和台前这一自然声场的深度变化,而没有区别。这就需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原幕后的声音感觉,强调演员从幕后到舞台的这个移动过程。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利用音量的自动化和混响发送量的自动化调整,使两者结合来控制人声在声场纵深上的变化。当人声在幕后时,在保证人声可懂度的情况下减小人声的电平,加大混响发送量;在演员逐渐走上台的过程中,逐渐加大电平,减少混响发送量。

img139

图5.9.1.2 Waves R360 5.0混响器

由于发声方法不同,演员在唱时的响度明显比说话时大,有时唱的声音已经很大,紧接着说话声却小得有点儿听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音量自动化去作细微的调整,不要在响度上有太明显的差别。

演员在演出时会不断上下场,他们在场下时一般是不关闭无线传声器的,而是扩音师将这路信号拉下去。而当我们取走的录音信号为衰减器前的信号时,我们在后期制作时会听到演员在台下的噪声。这时,也要用到音量自动化的处理,将这部分没有用的噪声降低音量,待其上台后,再将音量恢复到正常程度。

img140

图5.9.1.3 Waves Rcomp压缩器

由于川剧演员的唱功很好,气息较长,且瞬态爆发力强,有时人声的信号会产生失真。对此,我们可以给其加入一个动态压缩器Waves Rcomp(图5.9.1.3)。为了不过分压缩影响自然原始的音色,应将阀值设置在-3dB,压缩比为3:1,启动时间较长,释放时间较短,这样就只对较高的电平进行了压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声音的动态。使用的混响效果器是Waves IR1效果器,压缩比为1.77,混响时间为1.8s。

为乐队加入混响效果更多是为了将乐队整体推到演员背后,突出层次感,所以混响参量和人声部分大致相同。这和乐队的声像处理相似,不同的剧目间没有共性。以下为《木兰归》和《情探》各乐器混响的发送量,仅作参考,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剧目。

《木兰归》混响发送量:

img141

《情探》混响发送量:

img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