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川剧演出的音响特点
2.5 川剧演出的音响特点
以前在川剧演出时,老演员演唱讲究“功夫”,能灌满全场,后排观众都能听得很清楚,基本不用扩声,偶尔只是将扩声作为辅助手段。现在川剧演员的唱功与以往有差别,再加上川剧演出的剧院面积比较大,为了照顾后排的观众,演出时大量使用扩声,几乎每个上场演员都佩戴无线传声器。而且有些演员、音响师和对川剧艺术不够了解的导演认为声音应该越大越好,扩声时的声压级很高,导致演员及乐队声音过亮过“钻”,有时甚至声音发“炸”,不仅破坏了川剧艺术本身的美感,也使观众听起来极不舒服。经过一些实际测量,在不同剧院的观众席后排位置,演出时的声压级基本都保持在80dB以上。
过去,传统戏中的风、雷、雨、水、鸡鸣、鸟啼等声音均由乐器音响表现,演员演唱则全靠天赋的嗓音,别无辅助设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采用现场扩声,八十年代后,逐步采用雷鸣、闪电、枪炮、火车声、动物鸣叫、婴儿啼哭等各种复杂音效。
现在川剧现场扩声,由于锣鼓的音量十分大,一般只给总的打击乐一个相隔很远的辅助传声器,或者干脆不给,借由其余辅助传声器的串音和现场自然声响达到效果。录音棚录音,则视录音棚的混响、容积的大小、打击乐与其余乐器间的距离以及当天鼓师的状态而定。例如,重庆川剧院采用的是定做一只大的玻璃罩子将所有打击乐罩住的方法;成都川剧院采用的是用两道吸音幕将打击乐隔开的方式;四川省川剧院采用的是将打击乐置于较大录音棚的一端,尽量增大打击乐与其余乐器间的距离的办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视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所具备的条件而定。
旧时的帮腔一般由五至十人演唱,即所谓“一唱众和”,而现在由于有了扩声,帮腔人数往往只有两人,只用一只辅助传声器即可满足现场观众的听感。但在录音棚录音时,为了能在后期做出一个帮腔“面”的感觉,最好能将帮腔演员增加到三个以上,采用两只以上的辅助传声器拾音,做出一个左右之分。不过随着川剧声音交响化的发展,帮腔的人数又开始逐渐增多,而且分为了男声部、女声部,为帮腔的和弦增加了多种多样的变化。有时甚至应更多的将其视为一种唱腔而不是乐队中的一种伴奏,所以在录音棚录音时应考虑将帮腔按不同形式进行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