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酸脱氢酶提纯方法的创立者——王应睐

琥珀酸脱氢酶提纯方法的创立者——王应睐

王应睐,生物化学家。半个世纪以来,在营养、维生素、血红蛋白、酶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对研究所的建设和学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完成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重大研究成果中,担任首席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应睐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辅基鉴定以及辅基与酶朊连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解决了20余年未获澄清的酶的性质问题,并对于辅基与酶朊的独特连接方式作了深入阐明。

琥珀酸脱氢酶是生物体呼吸链上的一个重要组分。所谓呼吸链是生物体中一个由多种酶组成的系统,它是生物体把摄取的食物分解,释放出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所必经的一条途径。

1950年,王应睐观察到鼠肝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与核黄素(异咯嗪)的摄取量密切相关,但要深入研究这个酶首先要解决酶的提纯。由于这个酶与具有脂双层结构的线粒体膜结合得比较紧密,很难溶解下来,所以提纯很不容易。针对这一特点,王应睐与邹承鲁、汪静英一起采用正丁醇抽提的方法,成功地把琥珀酸脱氢酶从膜上溶解下来,从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水溶性琥珀酸脱氢酶,其活力比同期国外报道者高出1倍以上。这一纯化方法至今仍为国外许多实验室所采用,只是稍加修改,在提取时不再加氰化钾而已。

img64

王应睐

他对这个酶的性质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发现,提出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是一种含有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非血色素铁的酶,酶的蛋白部分与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酶是以共价键结合的,这是在酶的研究中第一个发现的以共价键结合的异咯嗪蛋白质,它为以后呼吸链有关酶系的分离和重组合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项工作居当时酶学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1955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生化大会上,王应睐宣读了这一研究的论文,受到极高的评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王应睐基础理论研究的造诣很深,但他也很重视联系实际的工作。上海解放初期,南下的解放军战士由于只吃大白菜、豆腐与大米,普遍发生舌头糜烂、下身奇痒与溃烂等症状。上海警备区特请临床营养学家侯祥川教授与王应睐前去会诊,很快就被确诊为维生素B2缺乏症。侯祥川对战士们进行治疗,王应睐则分析食品中维生素B2含量,提出有效的措施,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战士的主要食物是干粮,但是后方生产的干粮过不了多久就变质产生哈喇味,直接影响了部队的后勤供应与战斗力。王应睐接受了研究防止干粮脂肪氧化的任务,通过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包括利用含有天然抗氧化剂的黄豆粗豆油作为干粮的油脂来源,严格控制干粮中催化脂肪氧化的铜铁离子的含量以及采用经防氧化处理的包装纸等,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1984年,王应睐退居二线,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领导一个课题组,并亲自选定方向,对近年来国际上分子生物学中的前沿课题——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在这项研究工作中,他放手让课题组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挑重担,建立技术和方法,设计研究路线,并且对氨酰——tRNA合成酶本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取化学修饰,限制性酶解和基因克隆等方法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