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近代战争建筑遗址-海防历史见证

宁波近代战争建筑遗址-海防历史见证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海地处东海之滨的雨江口,素有“两浙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是拥有丰富的海防历史的遗址。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为当时镇海口建制最大的炮台,在中法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5月25日这批抗日碉堡被镇海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区级文保单位。

宁波近代战争建筑遗址-海防历史见证

镇海地处东海之滨的雨江口,素有“两浙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是拥有丰富的海防历史的遗址。

海口海防历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2平方公里南、北两岸的范围内。镇海口的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6处。南北两岸合计共14处。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

戚家山营垒在戚家山山顶。戚家山又名七盘山、七家山,历来为军事要地。相传明朝戚继光等抗倭将领曾扎营于此。清光绪七年(1881),总镇杨春和建营垒。该营垒平面呈椭圆形,用块石垒成,可容兵3000余人,是二线清兵大本营。1940年7月21日,国民党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此展开激烈白刃战后,日军开始仓皇败退。现戚家山营垒中间营房已湮灭无存,四周墙体仍保留着原来的轮廓。

金鸡山瞭台在金鸡山山顶。金鸡山隔江与招宝山对峙,称“天设雄关”。明朝筑有炮台,都督俞大猷曾勒“江海朝宗”四大字于山上,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狼山镇总兵谢朝恩与英军在此决战。金鸡山瞭台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为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作战指挥中心。当时建有营房,现仅存瞭台。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即1885年3月),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亲临山巅,指挥战斗,取得三战三捷。整个瞭台用条石垒筑,断面为梯形。台上原设有旗杆,“日悬旗、夜架灯”,系指挥联络用。瞭台东北侧有欧阳利见亲书“督师御敌处”石碑一方,西北侧有保护军门遗迹碑一方。

靖远炮台在金鸡山东麓沙湾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凹字形,原设炮洞五孔,营房五间,各炮室间有隔墙,清光绪十年(1884),置阿姆司脱郎80磅前膛炮4门,瓦瓦司80磅后膛炮1门。为当时镇海口建制最大的炮台,在中法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五间营房和各炮室间隔墙已全部被毁,台内部破坏严重,但炮台外部轮廓还比较完整。

镇远炮台在开发区四号桥西南侧,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凹字形。原设炮洞五孔,营房十一间。清光绪十年(1884)置瓦瓦司80磅前膛炮1门,瓦瓦司46磅前膛炮2门,英国土炮2门,后增克虏伯12厘米口径后膛炮2门,17厘米口径后膛炮1门。目前,炮台壁大部分已倒塌,西北侧二间三合土营房还比较完整。

平远炮台在金鸡山东北麓山腰,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合土夯筑,平面呈曲尺形,曾置克虏伯21厘米口径后膛炮一尊。1936年撤平远炮台,将大炮移至钳口门镇远新炮台。现仅存一堵三合土残墙。

宏远炮台在笠山东北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合土夯筑,炮台墙体采用双层防御结构,曾置克虏伯24厘米口径后膛炮一尊,是当时镇海口炮台之“王”。1936年,在宏远炮台内建2座大型的钢筋混凝土炮台,保留了两尊24厘米口径后膛炮,增加一尊17厘米口径后膛炮.现尚存三合土残垣断墙和一座钢筋混凝土炮台。

在镇海区镇海招宝山、镇海后海塘一带。系钢碎军事掩体,现存数量8只,保存较好。这批军事掩体(俗称碉堡),是1936年秋宁波防守司令部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根据民国政府国防部门制订的《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要求,在镇海构筑的。(www.daowen.com)

1941年4月1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为进攻宁波,派兵在镇海招宝山紫竹林一带强行登陆。守军暂编三十四师一团一营官兵奋勇抗击。鏖战过午,日军伤毙逾百,终于败退。守军官兵伤亡二百余人,营长戚威良在此阵亡。翌日,日军主力大举进犯。守军三营九连依山顽强抗击,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伤亡殆尽,招宝山失守,县城陷落。掩体弹痕累累,见证了当年抗战之激烈,也提醒人们:安乐毋忘忧患。2005年5月25日这批抗日碉堡被镇海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区级文保单位。

鲤鱼山碉堡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算山村,2005年被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鲤鱼山碉堡

遗址包括“万人坑”、“杀人场”、碉堡及住房等,散布于象山县茅洋磷矿矿区附近。1941年5月18日,日本侵略军200余人,押解500余名劳工侵入茅洋,开设“华中矿业公司”。随后,强划矿区,驱赶居民,建筑碉堡,布设电网,掠夺砩矿资源。“万人坑”在茅洋上湖山麓,分东西两处,相距11米。被日寇打死、病死或塌方、冒顶、爆炸致死的矿工均抛尸于此,约2700余人。1962年曾掘出累累白骨。现东处已种庄稼,西处仍为荒地。“杀人场”在龙角山山腰,距“万人坑”百余米,是日本侵略军残杀抗日志土和无辜群众的地方。碉堡现存三座:一座在水井头山,有枪眼5个,控制矿区西部通道。一座在乌石峻,分上下两层,有枪眼5个,瞭望孔3个。再一座在金山头,有枪眼4个。三座碉堡均由乱石砌成,水泥嵌缝,为圆柱形建筑。地堡现存两座,一座在大岩头岗脚,为砖砌长方形建筑;另一座在蛎港埠,为长方形钢筋水泥建筑。矿区西侧大岩头岗山脚还留有日军大队部营房残墙。1997年建“日本侵略军在象山罪行陈列馆”。

日寇“华中矿业公司”碉堡遗迹

慈溪龙山镇伏龙山至金岙一带发现多处碉堡建筑,据称此碉堡群是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宁波防守司令时国军194师师长的王皞南主持建造的海防军事工程。碉堡分布于龙山镇伏龙山至澥浦一线沿海地带,原为500米一碉,慈溪境内现尚存14座。碉堡包括三种类型:其一为大型母堡,方形带放射形枪眼,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其二为小型圆柱状子堡,直径在2米左右,高约2.5米,带2〜3个枪眼孔;其三为暗堡,是筑在地下或山体内的方形地堡。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座座碉堡造型各异,或隐没于崇山峻岭之中,或被山村民居簇拥,今虽已废弃,却不失为当地特有的历史遗存。

侵华日军狮子山军事设施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白米湾村狮子山东侧,现保存完好,基本上维持着当时的原貌。洞朝北人口,封锁口朝东,两个洞口周边植被茂盛,野草丛生。入口至封锁口呈“C”字形,洞内壁凹凸不平,洞深约26米,洞内高2.5米,宽3米,封锁口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状呈长方形喇叭口,高0.8米,外宽2.5米,里宽1.4米,厚1.7米。由于山上植被繁多,终年不见阳光,封锁口附近布满了青苔。封锁口南北山体都呈悬崖状,北山体坡度较缓,岩石分布比较密;南山体悬崖崖面非常平整光滑,崖面基本上没有碎石突出,似被一利剑一剑切断。

根据实地调查,该军事设施建于1940年,是日军的一个军事设施。据当地一村民回忆,该山洞曾经被侵华日军占据长达8个月左右的时间,洞内曾放置一门大炮,主要控制着慈城至宁波、镇海的主要陆地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