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简介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这本书是由宋燕鹏创作的,《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共有77章节
1
序一
吴小安 与宋燕鹏博士结识,既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共同兴趣使然,也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讲师陈爱梅博士牵线搭桥的用心。后者是我在马来亚大学历史学系好友黄子坚教授的学生...
2
Foreword Two
附:黄子坚先生原文 By Danny Wong Tze Ken University of Malaya Dr.Song is a late comer to ...
3
序二
黄子坚 在马来西亚华人及东南亚历史研究中,宋燕鹏博士是位新晋学者。在马来亚大学年余的时间里,他结识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的成员,并积极参与中心的活动,这使他拥有...
4
由碑铭看1800年前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众所周知,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早,也是最为著名的华人聚居区,在东南亚华人史上亦有重要地位。甲必丹和青云亭亭主制度是17~19世纪马六甲华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对...
5
一、1800年前后马六甲的形势
15世纪的马六甲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满剌加王国,与明朝互动较多,这从明代前期汉文史籍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二。但是1511年佛郎机(葡萄牙)灭满剌加王国,途经满...
6
二、1800年以前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一般认为,15世纪初满剌加国建立后,华人就陆续在马六甲定居。[13]葡萄牙殖民者统治马六甲时期(1511~1641),马六甲的华人人口持续增加,形成了一个较大的...
7
三、1800年以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进入19世纪的1801年,甲必丹蔡士章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为了宝山亭的长久之计,在嘉庆六年,即1801年捐赠房屋,以房租为香火之费。“预备呷钱壹仟文,置厝壹座,...
8
四、19世纪初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终结
蔡士章于1802年去世,没有材料能证明谁接任了甲必丹的位置。1804年8月,曾有亮为宝山亭写了“慈悲普济”的匾额,落款头衔是“特授甲政”。[30]在1809年2...
9
结 语
马六甲是大马半岛华人最早、最著名的聚居区,这里的华人族群的建构吸引了中外学者的持续关注。“甲必丹”是近代东南亚独有的地方治理模式。葡、荷、英等国殖民者先后统治马...
10
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领导权的式微与再造尝试
如本书《由碑铭看1800年前居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所言,虽然马六甲在华人史研究上地位重要,对甲必丹和青云亭主制度的研究开始也有多年。[1]但迄今为止,对两者...
11
一、首任青云亭亭主梁美吉及其时代
按照青云亭的追溯,梁美吉是青云亭第一任亭主,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为什么青云亭未推举最后一任甲必丹担任亭主呢(最后两任甲必丹是曾专一[号有亮]与曾佛霖[号世芳])?...
12
二、权力的隐喻:亭主薛佛记(文舟)对甲必丹的奉祀
颜清煌教授认为: 在一个帮中,集团与小集团的关系相对来说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必须相互依赖,团结一致对付其他帮,但他们在帮中又为了权力和威望而竞争。帮的领导权便成...
13
结 语
以上叙述了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的变化及其所处的时代。而其中薛佛记将早期三位甲必丹奉祀青云亭,并且所需经费皆由其一人承担,是青云亭亭主企图重建权威的重要...
14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众所周知,19世纪以来马来半岛境内的锡苗陆续被开掘,其中雪兰莪是重要的开采地之一。1857年在安邦(Ampang)发现锡苗,吸引了矿家和矿工前来开采。随着矿山不...
15
一、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府(州)籍贯分布
“籍贯”是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对于吉隆坡华人来说,很多人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之后南渡,因此籍...
16
二、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县级籍贯分布
民国福建省的行政规划有一些变化。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同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
17
三、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籍贯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内部以安溪、南安、永春三县为县级籍贯居于前三位者,尤其以安溪县人为众。除了省级的福建会馆,地区级的仅有福州会馆和兴安...
18
结 语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吉隆坡由一个小城逐渐变成雪兰莪州的首府,来自中国的福建人人数也逐渐增长。虽然并未能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数量之多,但也最终成为吉隆坡第三大方言社群...
19
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对中国事务的关注
会馆是中国传统籍贯观念的体现。著名史家何炳棣先生认为:“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或推进业务的场所。狭义的会馆指同乡所公立的建筑...
20
一、关注华南政局
雪兰莪福建会馆的领袖,多是由福建南来的第一代华人,与祖籍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于国内的时局非常关注。每一次华南政局的变动,都能引起会馆的讨论。 1929年,...
21
二、拥护国民政府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东南亚华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日益觉醒并且一步步地高涨,由于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并不以东南亚国家为自己的政治效忠与政治认同的对象,而是抱着“...
22
三、欢迎国内政要
在20世纪30年代,福建会馆的董事还是中华民国公民的身份,因此对于国内政要的到访,还是欢迎的。 1931年4月30日,会馆讨论立法院长林森不久即可抵隆,外埠均有...
23
四、关注福建事务
1933年10月15日,福建省政府来函,查闽省崇安、浦城、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将乐、清流、明溪、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龙岩、漳平、宁洋等17县迭遭共...
24
五、赞助文体教育
1933年5月,任厦门体育会会长的新加坡归侨林绍裘,接受在新加坡陈嘉庚派出球队访问星(新加坡)马(马来亚)的邀请。食宿费用由怡和轩俱乐部负责,林会长捐赠船票。于...
25
六、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中国认同的发生原因
据王赓武教授的研究,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准确地说,应该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以前这一段时间内,东南亚华人在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方面是分裂的,可以将...
26
结 语
20世纪30年代南洋华侨掀起强烈关注中国的浪潮,雪兰莪福建会馆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福建会馆是以福建省为会员籍贯限定,因此与福建省政府的互动就相对较多。加...
27
融熙法师——从华南才子到南洋僧侣
如同竺摩长老、伯圆长老等大德,融熙法师代表了第一代中国移民的文艺僧侣。他们擅长书法、文学及佛义,以此接引当时的文人雅士。竺摩长老在槟城创办马来西亚佛学院及三慧讲...
28
一、马来亚大学线装书中的佛教典籍
马来亚大学,是马来亚第一所大学,至今仍是马来西亚大学中的翘楚。这所大学,不仅在马来西亚人心中意义非凡;在马来西亚华人,尤其是受华文教育者心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令...
29
二、汤雪筠——动荡时局中的华南才子
融熙法师(1888~1958),号九指头陀,俗名汤瑛,字雪筠,生于广东番禺。他成长于中国清末推行洋务运动及维新运动的时期,少岁爱读《新民丛报》及新译的书籍,认为...
30
三、从汤雪筠到融熙法师——香江因缘
他在1949年避乱香港。在他写的自传中,虚云老和尚“函勉出家意旨”。但是,在融熙法师圆寂后,马来亚佛学社所出版的《追思录》中之《融熙法事事略》篇则表示,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