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模糊的界限
如果要寻找佛寺与非佛寺的界限,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僧人的栖息之所是多元化的。这从宋明以来的历史传统就可想见。从寄居在民间祠庙,到成立单纯佛寺,经历很久的历史时光。这中间经过了长期的佛教势力的低迷期,到妙莲法师南来,最终打开了佛教在南洋的局面。这些都带有中国本土佛教寺院发展的影子。
佛教在20世纪初年,势力获得不断发展,大马半岛从南到北都建立了不少寺院。但所带来的问题也如同中国一样,多种多样。举1932年吉隆坡报纸新闻两例:
本月十八日,即废历九月十九日,又为观音诞日,闻巴生某亭主持和尚,并一般善男信女,已于月之十五、六等日,四出募捐,拟自本月十七日起,在该亭演广府班,藉以酬神。噫!际此全南洋均为经济不景气笼罩下之时期,即我佛有知,为慈悲济世,及普渡众生计,谅必责该辈创捐人为(不恤时艰)也,酬神云乎哉![46]
酬神演戏文化是人类祭祀文化的一个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民族酬神戏的具体表现也是不同的。但终归一点是民间为酬谢神明保佑,以歌舞、杂居、鼓乐等形式举行娱神活动,亦称“赛神”“报赛”。宋代以后,成为民间娱乐活动之一。上述新闻中,巴生“某亭”,应即观音亭,时任主持和尚为转物法师。转物法师于1901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喜参老和尚传授三坛净戒时受戒。1921年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任监院,1924年回中国与圆瑛三人同修泉州开元寺,任监院。而后再次南来,驻巴生观音亭,至20世纪40年代末示寂。[47]亭内现存1930年晋江曾遒书之“圆通宝殿”匾额一方,署名主持“转物、转彰及瑞珪”。[48]可知新闻所说的“主持和尚”为转物法师。作为来自中国福建的高僧,转物法师亦无法免俗,募捐举办酬神演戏的民间祠庙才有的活动。另一位福建来的镜盦法师,在八打灵观音亭正式落成和开光时,也请了五天的粤剧团表演,这些都是吸引人潮前来佛庙的活动。[49]
该亭尚有“吧生观音亭规章”石碑一通,首先即载“本亭由众公举亭主二人、协理四人、监督一人以担责任”。[50]可见该亭长期是处于理事会制度之下,直至今日,其中主持僧人的发言权有限。这与早期的青云亭和广福宫的形式基本类似。
(九月十日)本坡峇汉地方之龙华寺,日前忽被当地政府将其封闭,寺内僧众廿名人,尽行逐出……
查该寺虽系华人善男信女捐资建筑,但该寺之地皮,原系用某缅人名字向政府领得,该寺当事人为酬该缅人劳绩,向年均将寺中所入盈余,分润若干与该缅人,近因商场冷淡,该寺亦受其影响,因而酬该缅地主之资,亦停止供给,该缅人因此遂向当地政府控告,请求将地皮收回,又一说则谓近年以来,该寺因主持不得其人,佛门中有艳事传播,经该地主及缅宇彬维等警告多次不听,乃向政府请求将寺标封云……[51]
上述两种因素,可能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僧人与地产者因经济纠纷而对簿公堂,在中国也不鲜见。至于佛门中有艳事发生,虽然并不常见,但少数害群之马也足以玷污佛门之名。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到寺院的世俗化生活的一个方面。
综论大马佛教寺院的存在方式,见表2:
表2 大马佛寺类型一览表

总而言之,佛寺与非佛寺的界限,其实非常难以划分,并非具备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大马道教的传播和兴起比较晚,很难成为佛教界的对手。惟有民间信仰大行其道,佛教在与其共存的过程中,或吸纳,或排除,各地的情形也并非一致。这主要取决于寺院的管理制度和所有权方面,也正因如此,大马佛教寺院继承了很多中国佛寺的类型和特点,但其中又有自身的特点,这还需要继续加以深入具体的研究。
原载《“佛教的变异”——2014年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论文集》,蕉赖: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2014年8月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3),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1397页。
[2]陈美华:《马来西亚的汉语系佛教:历史的足迹、近现代再传入与在地扎根》,载《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认同:伊斯兰、佛教与华人信仰》,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2009年,第53-121页。
[3]白玉国:《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郑筱筠:《试论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宗风》庚寅夏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26-253页;陈秋平,《移民与佛教:英殖民时代的槟城佛教》,柔佛:南方学院出版社,2004年。
[4]陈美华:《马来西亚的汉语系佛教:历史的足迹、近现代再传入与在地扎根》,载《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认同:伊斯兰、佛教与华人信仰》,第57页。
[5]刘浩然:《闽南侨乡风情录》,香港:香港闽南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第83-85页。
[6]林孝胜:《草创时期的青云亭》,载柯木林,林孝胜:《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新加坡:南洋学会,1986年,第41、42页。
[7]《重兴青云亭碑记》,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一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38页。
[8]《敬修青云亭序碑》,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一卷),第245页。
[9]Tan Cheng Lock,Three Hundred Years in Malacca,The Straits Times,31 August 1949,p.6.
[10]如今青云亭在左右护龙堂里,还供奉着道教、儒家以及民间诸路神明,如大伯爷、大众爷、大使爷、金华娘娘、虎爷、伏魔大帝、仓颉、文昌帝君等等。参见曾衍盛《马来西亚最古老庙宇——青云亭个案研究》,吉隆坡:作者自印,2011年,第11页。
[11]《创建广福宫碑记》,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二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6页。
[12]《重建广福宫碑记》,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二卷),第532页。
[13]力钧:《槟榔屿志略》,余定邦,黄重言等:《中国古籍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01页。
[14]《槟榔屿广福宫庆祝建庙188周年暨观音菩萨出游纪念刊》,载《光华日报》1988年7月31日,第23版。
[15]邝国祥:《槟城散记》,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58年,第36、37页。
[16]《蔡士章奉献市厝碑》,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一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73页。
[17]王琛发:《论清代马来亚之汉传佛教》,《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8]有关Vaugham J.D.的生平可參閱Walter Makepeace,One Hundred Years of Singapore(Vol.1),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479.
[19]Vaugham,J.D.,The Manner and Custom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first published 1879,second impressions 1977,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60.
[20]王见川、皮庆生:《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29页。
[21]苏庆华、陈剑虹、王琛发、陈美华、郑筱筠和陈秋平等学者皆有阐述。
[22]邝国祥:《槟城散记》,第12、13页。
[23]罗哲文、刘文渊、韩桂艳:《中国名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76、177页。
[24]林应麟:《福建书业史——建本发展轨迹考》,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第653-655页。
[25]释宝慈:《槟城鹤山极乐寺志》卷七《外记·极乐寺缘起述略》,白话文、张智:《中国佛寺志丛刊》第99册,扬州:江苏广陵书社,2011年。
[26]《张煜南颂德碑》,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二卷),第650页。
[27][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1-328页。
[28][澳]颜清湟:《海外华人史研究》,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2年,第1-15页;黄建淳:《晚清新马华侨对国家认同之研究——以赈捐投资封爵为例》,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3年,第239页。
[29]Benny Liow Woon Khin,Buddhist Temples and Associations in Penang,1845-1948.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62,No.1 (256)(1989),p.71.
[30]对极乐寺碑文的分析,可参看张少宽《槟榔屿华人史话》,吉隆坡:燧人氏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第295-301页。
[31]刘于1898年捐巨资创修了新加坡双林寺,寺内其落款有“例授道议大夫、赏戴花翎、候补道”和“赏戴花翎、钦加二品顶戴”等衔。见柯木林:《柯木林卷:石叻史记》,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年,第105-116页。此处“道议大夫”为“通议大夫”之误。
[32]林水檺、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第434、435页。
[33]林博爱:《南洋名人集传》,槟城:南洋名人集传编辑处,1922年,第164、165页。
[34]王琛发:《论清代马来亚之汉传佛教》,《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5]刘志文:《广东民俗大观》(下卷),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36]以上引自《槟城新报》1911年10月31日;1912年10月19日;1914年10月23日。
[37]Erik Cohen.The Chinese Vegetarian Festival In Phuket.Bangkok:White Lotus Co,2001,p.21.
[38]陈汉初:《潮俗丛谈》,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5-168页。
[39]《益群报》(吉隆坡)1919年11月5日;1920年10月30日。
[40](梁)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31页。
[41]王琛发:《国殇:隐藏在马来西亚九皇信仰背后的洪门天地会意识》,《第五届台湾、东南亚文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东南亚文化文学的发展与思路》,2008年。
[42](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郑振满、丁荷生:《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88、789页。
[43]南宋四次封赠的牒文皆存《清水岩志》,录文参见郑振满、丁荷生《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第790-795页。
[44]《重建清水岩碑记》,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二卷),第580页。
[45]李天锡:《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136、137页。
[46]黎波打:《巴生某亭演剧酬神》,《益群报》(吉隆坡)1932年10月18日,第7版。
[47]开谛法师:《南游云水情》,槟城:宝誉堂教育推广中心,2010年,第248、249页。
[48]苏庆华:《雪兰莪吧生五条路观音亭的历史》,氏著:《东南亚华人宗教与历史论丛》,新加坡:青年书局,2013年,第164页。
[49]陈爱梅:《传承与在地化——镜盦法师传》,《世界宗教学刊》第18期,2011年,第95、96页。
[50]苏庆华:《雪兰莪吧生五条路观音亭的历史》,氏著:《东南亚华人宗教与历史论丛》,第160页。
[51]《峇汉龙华寺被封闭》,《益群报》(吉隆坡)1932年10月4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