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雪筠——动荡时局中的华南才子

二、汤雪筠——动荡时局中的华南才子

融熙法师(1888~1958),号九指头陀,俗名汤瑛,字雪筠,生于广东番禺。他成长于中国清末推行洋务运动及维新运动的时期,少岁爱读《新民丛报》及新译的书籍,认为20世纪是科学的时代,神道设教已成为过去,并在报上发表对佛教的五大质疑:①佛教消极,不负社会责任;②佛教徒憧憬另一个世界,不切现实;③男女若尽为僧尼,人类就灭绝;④疑佛若善,何至在印度沦亡;⑤佛教仪轨,是导人信迷。[6]不过,他对佛教的态度,至少在30余岁,或之前就发生转变,60余岁剃度出家。他的僧蜡虽然不及十年,却留下相当多的佛教著作于后世。

他在民国年间历任番禺小学校长、广东省教育厅视学官、广州国民政府中央法币基金委员会委员、陈济棠“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高等顾问、广东省银行秘书处秘书等职。业余时间组织广州佛教阅经社(1920)、六一佛学研究会(193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服务于粤北,有机会亲近虚云老和尚,遂皈依于老和尚门下,法号宽筠,成为虚祖入室弟子。今日,在马来西亚佛学社奉临济四十三代、曹洞四十七代之虚云老和尚为其祖师,在祖师诞辰时,马来西亚佛学社之理事皆会回旧址祭拜。

汤瑛1947年在广州创办《圆音月刊》,虚云老和尚为社长,汤瑛为主编。因为危机及使命感,使他投入《圆音月刊》的工作。他在《佛教前途之危机与‹圆音月刊›之使命》中表示,佛子不忍独善身,坐视如来家业破落。他把佛法分为横竖两部分,横者为息灾利民法会、进香、修忏会等,凡发起例,号召四众,广结善缘。虽能轰动一时,但不能持久。竖的佛事则是传薪问题。文字传薪,法音源流,为佛广长舌,续佛慧命。[7]这份佛教月刊,以中级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在1947年3月出版创刊号。同年,虚云老和尚在广州联义社和佛教志德医院演讲,他随行及记录。[8]1948年6月出至第十期停刊。融熙法师在回忆中表示,停刊的原因是经费问题。

1949年,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人群迁移。汤雪筠,属于迁移的人群之一。他从广州跑到了香江。这一次的离开,就是一条不归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