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笔者有关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学术论文集。
在2012年11月以前,笔者没想过自己会全身心地投入马来西亚华人史的研究领域。笔者硕士阶段学习两汉南北朝史,博士阶段学习的是宋史,博士后则是专门史,主要集中于唐宋元时期的山西区域。可想而知,距离马来西亚是相当遥远的事。
因缘际会,2012年11月,在苏庆华副教授的大力帮助下,我得到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任客座研究员的机会,由此接触到了东南亚华人史。在吉隆坡期间,马大中文系苏庆华副教授和祝家丰博士前后两位主任给予了我多方照顾,还有中文系潘碧华、张慧思、郑庭河、严家健、崔彦,中国研究所的潘碧丝、林德顺,东亚图书馆的潘玉婷,前历史系教授卢慧玲博士也给予我热情鼓励和支持,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的詹缘端、郑名烈等学者都给予了我多方帮助,谨致谢忱。也要感谢当时是马大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现在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讲师的陈爱梅在进行田调时的帮助。尤其感谢马来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马来亚大学全球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黄子坚博士,他也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主任,热情邀请我参与“大马华人义山研究”计划,并为本书赐序。此外,感谢拉曼大学的张晓威副教授和林志敏博士,为我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2014年春节前回国,我非常幸运地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职。作为国内知名的人文社科出版社,社领导赵剑英社长和郭沂纹副总编辑不仅在生活和工作上对我多加关怀,而且也高瞻远瞩地对编辑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持鼓励态度。因此,笔者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的研究才有可能持续下去。
“吃水不忘打井人”,一个人的学术成长是和很多师长密切相关的。感谢硕士导师邢铁教授、秦进才教授、孙继民教授为我打好坚实的学术基础,感谢博士导师刘秋根教授带我走进史学理论的宏观视野,感谢博士后合作导师王永平教授给我提供了做博士后研究的良好条件,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全球史的眼光。还要感谢赵世瑜教授允纳跟随学习“区域社会史”,正因掌握了这个有力工具,才使自己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得以迅速进入状态。
大马一年多的生活,使我对这里的华人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如今没有了田野考察的便利,但我还是会尽可能找时间去大马。也因此感谢马佛青吴青松、薛振荣居士,以及大马佛教居士总会蔡明田居士和王书优博士,使我在2014年再次有机会感受大马的热带风情,也将华人史研究拓展到汉传佛教。无论西马还是东马,需要感谢的朋友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出姓名,他们在田调和生活上给予我多方面的便利,谨致谢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是我所敬仰的国际知名学者,他的研究非常具大格局又不失细致,从他的著作中收获良多。这本论文集的结集得到他赐序鼓励,感念于心。
本书的成型也得到责任编辑姜浩的大力支持,前前后后他曾给我提供诸多帮助和建议,因此要特别感谢他。
本书副标题所言“权威”“社群”与“信仰”,是我在马来西亚华人史领域所着眼的三个主要方向,对这个广阔领域来说,我还是新手,敬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正。
时光匆匆,回国也已一年有余。经常想起马大中文系的研究室,从窗口望出去,看见学校后山的猴子就在窗外向内张望,我看它,它看我……它们也很准时,傍晚5时成群结队在走廊翻垃圾桶找寻食物,偶尔还和我面对面,“寡不敌众”,最后往往是我让道。楼下食堂,印度大叔摊口可口的Roti Canai(甩饼)配上Tek Tarik (拉茶),是绝好的早餐组合。
下半年的雨季,午后雷阵雨将屋顶敲得砰砰作响。文学院楼下,结满果实的椰子树,如同卫士般守护着这赤道线上的校园。开往八打灵再也(Petaling Jaya)十七区的D校车,及开往Pantai Hillpark的C校车,装满了我的回忆。
但愿,这只是笔者有关马来西亚华人史的第一本著作。
2015年1月10日于北京鼓楼西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