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早期马六甲华人史研究的新局面——《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读后

开辟早期马六甲华人史研究的新局面——《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读后

提起马来西亚华人史,必须从马六甲开始说起。因为马六甲是华人在马来半岛最早的聚居地,故而在大马华人史上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对17~19世纪马六甲华人史的研究,多依赖青云亭的碑刻。这些中文材料已经被前辈学者“咀嚼”殆尽,因此更为深入的研究,现今则较为少见。这主要缘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材料,研究自然也就止步不前。21世纪的学术界讲求创新,表现在“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三个方面,如果学术著作能居其一,即属于成功创新者。尤其是“新材料”,属于可遇不可求。新的材料,往往可以填补历史微观研究的空白,使历史宏观研究的局部更为丰满和充盈。

三宝山上明清墓碑众多,这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虽然学者皆知其学术价值,但由于数量众多,加上马六甲气候炎热,故而以一人之力难以将碑刻文字整理出来。笔者在田调时曾数次登上三宝山,也只能是望碑兴叹而已。最近获华研赠送黄文斌副教授所著《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华社研究中心出版, 2013年11月,以下简称《集录》),甚为惊喜。惊喜的是马六甲有新材料公布,可以对早期华人历史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仔细读后,有一些感受。以下谨就该书有关内容略陈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