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籍贯: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籍贯”是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对于吉隆坡华人来说,很多人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之后南渡,因此籍贯就带有出发时的时代色彩。“籍贯”带有强烈的层次感,在不同的环境适用不同的层次,体现出一种地域上的“差序格局”观。“差序格局”指中国社会结构是以人伦为基石,以己为中心,推出与自己产生社会关系的人群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也是不同的。[8]在传统的亲属关系之外,同族、同乡、同姓、同窗,乃至门生故旧以及同业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超越规则的束缚和一切制度化的秩序,成为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准则。

南来大马的华人多数单枪匹马,最容易依据的认同层次就是建立在共同方言基础上的“同乡”。[9]由于方言群在语言和风俗上有诸多差异,在缺乏了解和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他们以方言群为划分方式,组成各自的群体。[10]作为重要的地缘因素,建立在不同层次的“籍贯”观念上的“同乡”就成为人际交往和获取心理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在方言群的认同之下,则是籍贯的不同层级的认同。籍贯可以分为府(州)、县、都(或乡)、社(或村)等层次。由于死亡者具有偶然性,墓碑的出现在概率论上具有随机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籍贯的分析,作为进一步认识华人内部情况的一个依据。这个方法不仅对早期马六甲华人史适用,对1900年以来的大马华人区域史依然适用。

自然,明清、民国时期籍贯的现代地点肯定还在,但是随着20世纪的政权更迭,地方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少县份、村社的名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明清籍贯的现代位置没有搞清楚,那么最后的结论就会非常危险。因此,具体考证南来华人记忆中的籍贯现代具体地点,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集录》列有《乾隆时期古墓墓主祖籍统计表》(第56—62页)、《嘉庆时期古墓墓主祖籍统计表》(第76—79页),非常方便学术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