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研究
2025年08月10日
柏林研究
柏林和后来爱荷华的“神仙会”集中讨论的是场域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勒温学术研究的基本解释框架。勒温的追随者,阿尔弗雷德·马罗(Alfred Marrow)引用麦金农的一段话说明了有关“采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著名实验的由来。那时,勒温还在柏林。
欧洲咖啡馆的习惯是,人们往往点上杯咖啡,边喝边聊,然后再点上块蛋糕,过会儿又是几块蛋糕,然后又是一杯咖啡,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两三个小时。有那么一次,聚会中有人叫来侍者准备付账,侍者立刻说出每个人点了些什么。尽管侍者并没有写下来,但他在结账时却能列出准确的账单。大约又过了半小时,勒温把那名侍者又叫了过来,请他再写一次账单。侍者颇有些不快,说,“我可记不住你们都点了些什么,你们付过账了。”(MacKinnon,quoted in Marrow,1969,p.27)
勒温立刻从这一行为看到了记忆过程中由目的导向(goal-directed)活动构成的紧张系统所具有的效果。勒温这群人开始讨论所见之事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它。研究的结果就是布鲁马·采加尼克(Bluma Zeigarnik)的博士论文。论文由勒温指导,研究对象就是后来所称的“采加尼克效应”,即回忆未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大于已完成任务(Zeigarnik,1927)。这只是“神仙会”研究的众多主题中的一个。另一个著名研究的例子,涉及诱发愤怒心理的条件(Dembo,1931)。这些实验构成了勒温在欧洲时的基本学术活动,它们也显示了勒温研究小组的工作方式。
采加尼克实验与勒温团队的大量其他实验一样,是基于后来所称的场域理论设计的。勒温就他的理论方法写过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Lewin,1951),这里,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勒温用了一本书的篇幅加以解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