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生理构造

一、视觉生理构造

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图1-8),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因为凸透镜成像原理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眼球壁由三层膜组成。外层是坚韧的囊壳,保护眼睛的内部,称为纤维膜,它的前1/6为角膜,后5/6为白色不透明的巩膜,中层称葡萄膜(或血素层、血管层),颜色像黑紫葡萄,由前向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简称网膜。

入射光到达视网膜之前,是主要折射在角膜和晶状体的两个面上的。眼睛内部各处的距离都固定不变,只有晶状体可以突出外张,所以有聚像于网膜上的功能,这完全靠晶状体曲率的调整。如果起调节作用的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从远处射来的光线经折射后,恰好自动聚焦在网膜的感光细胞上。假如眼睛有病态,聚焦就落在较前方或较后方,落在网膜前面叫近视眼(图1-9),落在网膜后方叫远视眼(图1-10)。正常人眼在观察近处物体时,可调节收缩睫状肌,使晶状体突出一些,这样由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凸出面的折射后,仍然可以汇集在视网膜上成像。由于凸出的曲率有限度,因而过于靠近眼睛的物体,它的成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水晶体的弹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调节的本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发生老年性远视。要使近处的物体落在网膜上,可用聚光镜将远处的光线收拢,方能使聚焦恰当地落到视网膜上,达到正常视觉。

1-10 远视矫正原理

视觉发生于出世后约一个月左右,大致一年以后即可对所有色彩具备完全感受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大约30岁开始)其效力日趋衰退(50岁以后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