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物体是客观存在的,但视觉现象并非完全是客观存在,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东西在起作用。当人的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物进行分析、综合发生困难时就会造成错觉;当前知觉与过去经验发生矛盾时,或者思维推理出现错误时就会引起幻觉。色彩的错觉与幻觉会出现一种难以想象的奇妙变化(图1-11)。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称为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视觉残像。这种视觉后像是眼睛对色彩最直接的原始记忆,而且带有具体形象性的色彩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视觉后像有两种,即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例如你在黑暗的深夜,先看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眼睛,那么在黑暗中就会出现那盏灯的影像,这种叫正后像。日光灯的灯光是闪动的,它的频率大约是100次/秒,由于眼睛的正后像作用我们并没有观察出来。电影也是利用这个原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银幕上物体的运动是连贯的。
负后像——正后像是神经在尚未完成工作时引起的,负后像是神经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其反应与正后像相反。当你在阳光下写生一朵鲜红的花,观察良久,然后迅速将视线移到白纸上,这时你会发现白纸上有一朵与那朵红花形状相同的绿花。这种现象在生理上解释为:当人们观看红色光持久时红色视锥细胞产生疲劳,要保持这种不变的红色印象,在视网膜上映有红花的这个区域的视锥细胞的感红蛋白,只有大量红光才能继续激起它们产生红色信息。当你将视线迅速移到白纸上,白纸上反映到视网膜上原红花影像的那个区域中的白光中所含的那部分红光,其量不能激起这个区域疲劳过度的红色感色蛋白的迅速合成,也就是不能激起那个区域红色视锥细胞产生红色信息,而恰恰在这时,原在这个区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的那部分绿色视锥细胞在仅有白光中的那部分绿色光的刺激下格外活跃,所以这个区域给人的印象是绿色的。当然这种现象瞬间即消失了。这种负后像色彩错觉一般都是补色关系的,如:红—绿、黄—紫、橙—青紫。黑与白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理相同。人对色彩的记忆有如下规律:
a.人对有彩色的记忆率高于无彩色,色彩记忆率高低顺序为光谱次序:红、橙、黄、黄绿、绿、蓝绿、蓝、紫,其次是无彩色黑、白、灰。
b.纯色比中间色容易使人记忆。
c.华丽色彩比朴素色彩容易使人记忆。
d.在光谱色中,人对从红到黄绿的色相,对其纯色要比对同色系的高明度色记忆率高。
e.人对明色系比暗色系记忆率高,对艳色系比浊色系记忆率高。
f.图像颜色与背景色对比强烈容易记忆,对比微弱不容易使人记忆。
g.形象鲜明并容易识别的色彩容易使人记忆。
同时对比是指眼睛同时受到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相互排斥现象。刺激的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性质的感觉向对应方面发展。当我们用色彩构图时,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同一灰色在红底上呈现绿味,在绿底上呈现红味,在紫底上呈现黄味,在黄底上呈现紫味;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底色上呈现补色感觉。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紫倾向于青;红与绿并置,红显得更红,绿显得更绿;各种相邻的色在交界处,对比表现得更为强烈(图1-12)。由此可见,色彩同时对比可得如下规律:
a.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色更亮,暗色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色更艳,灰色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色更冷,暖色更暖。
b.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地位。
c.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艳度同时增加。
d.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相邻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e.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如果一色包围另一色效果更为醒目。
对同时对比的效果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其强化或抑制。
1-12.1 同一种橙黄在深红中比在明黄中显得明亮。
强化的方法:
a.提高色彩的纯度;
b.使对比色建立补色关系;
c.运用面积对比。(即色彩集中而不分散)
抑制的方法:
1-12.2 同一种灰在蓝中偏暖,在橙中偏冷。
a.改变纯度,提高明度;
b.破坏互补关系;
c.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
d.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建立面积平衡关系。
1-12.3 同一种黄灰在黄中能保持其独立性,而在灰中会被同化。
1-12.4 面积相同的灰在浅色底中似乎比在黑色底中显得深而小。
1-13.1 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