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利用各色相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色相的差别虽是由可见光波的长短差别形成的,但不能完全根据波长的差别来确定色相的差别和确定色相的对比程度。因为红色光和紫色光的波长差虽然最大,并处于可见光的两极,都接近不可见光的波长,但从视觉的角度分析,它们在色相环上是接近的。因此在研究色相差时,不能依靠可见光谱,而应借助于色相环。
色相对比关系的强弱,可以在色相环上用距离和角度来表示。以二十四色相环为例,任选一色作为基色,都可以把色相对比分成邻近色、类似色、中差色、对比色和互补色等类别。(图4-1)
4-2 邻近色对比
4-3 类似色对比
邻近色
邻近色相差很小,色彩对比较弱。如红与橙红、绿与黄绿等,虽然是不同色相,但是相似于同一色相的配合。这样的配色易于单调,必须借助明度、纯度对比的变化来弥补色相感的不足。邻近色对比的最大特征是其具有统一性,整体或为冷色调,或为暖色调,或是冷暖中调,虽统一却又不失微妙对比。(图4-2)
类似色
是红与橙、橙与橙黄、黄与黄绿、绿与蓝绿、蓝与紫蓝、紫与紫红等在二十四色相环中相隔30°~60°左右的色相对比。类似色相对比要比邻接色相对比明显些。类似色相含有共同的色素,它既保持了邻近色的单纯、统一、柔和、主色调明确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耐看的优点。但如不注意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也易流于单调,若运用小面积作对比色或以灰色作点缀色可以增加色彩生气。(图4-3)
4-4 中差色对比
中差色
是黄与红、红与青紫、青紫与绿等在二十四色相环上间隔90°左右的色相对比。它间于类似色相和对比色相之间。因色相差别较明确,色相对比效果比较明快。(图4-4)
4-5 对比色对比
对比色
是二十四色相环上间隔120°左右的三色对比,如品红-黄-青、橙红-黄绿-蓝、橙-绿-青紫、黄橙-青绿-紫等。色相环上的品红-黄-青为三原色的对比(或称第一次色对比)。色相环上橙-绿-青紫是由第一次色混合而得的间色(第二次色)的对比。间色的对比较三原色的对比要缓和些。对比色相的对比,色感要比类似色相对比更具有鲜明、强烈、饱满、华丽、欢乐、活跃的感情特点,容易使人兴奋、激动。(图4-5)
互补色
是在色相环上距离180°左右的色组对比,是最强的色相对比,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绿与红紫、蓝与橙黄。互补色相配,能使色彩对比达到最大的鲜艳程度,强烈刺激感官,引起人们视觉上的足够重视,从而达到生理上的满足。因此,中国传统配色中有“红间绿,花簇簇。红配绿,一块玉”的说法。现代色彩学家伊登说:“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会在视觉中建立起一种精神的平衡。”在运用同类色、邻近色或类似色配色时,如果色调平淡无味,缺乏生气,那么恰当地使用补色将会得到改善。互补色相对比的特点是强烈、鲜明、充实、有运动感,但是也容易产生不协调、杂乱、过分刺激、动荡不安、粗俗、生硬等缺点。(图4-6)
4-6 互补色对比
冷暖色
在色相环中,明显的冷色是蓝绿至蓝紫这一范围,蓝色最冷,居于色环另一边的红橙最暖。在视觉上,冷暖对比产生空间感,暖色具有前进和扩张感,而冷色则有后退和收缩感,所以在艺术表现上,冷暖色的对比极具精神内涵。利用冷暖差别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冷暖本来是人们的皮肤对外界温度高低的感觉。太阳、炉火、火炬、烧红的铁块等本身温度很高,它们反射出的红橙色光有导热的功能。其光所及,将使空气、水和别的物体温度升高,人的皮肤被它们射出的光照得发热。大海、蓝天、远山、雪地等环境,是反射蓝色光最多的地方,蓝光不导热,而有吸热的功能,这些地方总是冷的。这些是人们生活经验和印象的积累,使人的视觉、触觉及心理活动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类似条件反射的下意识的印象联系,视觉变成了触觉的先导,一看见红橙色光都会想到和感到应当是热的,心里也感到温暖和愉快。一看到蓝色,心里会产生冷的感觉,似乎皮肤也感到凉。
从色彩心理来考虑,把红、橙、黄称为暖色,把橙色称为暖极;把绿、青、蓝划为冷色,把天蓝色称为冷极。在夏天,人们习惯穿白色或浅色服装,原因之一是白色、浅色反光率高,所以有凉爽感。冬天人们习惯穿黑色及深色服装,原因是黑色、深色反光率低,吸光率高,故有暖和的感觉。冬天,为了使雪化得快些,可以在雪上撒些黑灰,撒过黑灰的雪化得快,未撒过灰的雪化得慢。夏天,刚铺好的沥青路面,阳光照射,不易凝固,所以人们往往在上面撒些白土,白土反光率高,沥青路面很快即可凝固。这都是深色吸光和浅色反光的作用。所以,在无彩色系中,把白色称为冷极,把黑色称为暖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