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全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为依据,组织部署了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全力支撑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基础地质调查、重点成矿区带地质矿产调查、重要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重要进展。《中南地区“十二五”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集成》就是对中南地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5年来对奋战在中南地区所有地质工作者和科研团队所取得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5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与领导下,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及中南地区相关地勘单位和高等院校同心协力,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在保障中南地区资源与环境、支持扶贫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落实“新机制”,推进“358”取得显著成果

“十二五”期间,中南地区矿产勘查工作主要部署在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和省级重点勘查区内,主攻矿种有锰、铁、铝土矿、铜、铅锌、锡、钨、钼、金、银、铀、稀土及含钾卤水等,经初步统计,上述矿种除铀矿外,共投入矿产勘查经费7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46亿元,地方财政投入18.32亿元、企业投入50.22亿元,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为钻探471万m、坑探26万m、浅井7.55万m。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新增大中型矿产地170处(大型53处),新增主要矿种资源储量(333 及以上)为:铜179 万t、铅锌1483 万t、三氧化钨137 万t、锡46万t、钼42万t、金392t、银11 983t、铁矿石3亿t、锰矿石2.3亿t、铝土矿6.1亿t、稀土矿195万t、钾盐2.25亿t。

二、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取得重要成果

湘西-鄂西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物探综合异常222处,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732处,新发现矿产地45处、矿(化)点311处,圈定找矿靶区172处。并在铅锌等矿产勘查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湖南花垣-凤凰整装勘查区新增铅锌资源储量(333+334)1181万t,预测全区铅锌资源远景达2000万t。

南岭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物探异常222处,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732处,新发现矿(化)点311处,新发现矿产地45处,圈定找矿靶区172处。整装勘查区和重点勘查区找矿成果显著,新增资源量(332+333+334):铁矿石13 555万t、锰矿石15 614万t、铝土矿57 948万t、铜59.91万t、铅锌675.13万t、钨157.62万t、锡60.13万t、钼9.83万t、锑1.34万t、铋7.80万t、镍9.72万t、稀土矿21.75万t、金61.33t、银6888t。

钦杭成矿带(西段)“十二五”期间共圈定物探异常418处,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767处,新发现矿(化)点102处,新发现矿产地9处,圈定找矿靶区110处。引领和拉动了商业性矿产勘查,如广东河台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新增金资源量22.60t,海南土外山矿区新增金资源量25.2t,广西平南-昭平地区金矿整装勘查区新增金资源量15.35t。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高精度磁异常21处,1∶5万重力异常13处,1∶5万激电异常16处,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417处。新发现矿产地4处、矿(化)点69处,圈定找矿靶区39处。矿集区深部找矿成果显著,如湖北鄂州莲花山-黄石铁山铁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新增铁矿石资源量9000万t,湖北大冶-阳新铜金矿整装勘查区新增铜资源储量64.77万t、金资源储量47.65t。

三、水工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编制及出版珠三角-环北部湾经济区1∶25万环境地质系列图件,为珠三角-环北部湾经济区区域规划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地质资料,有效服务区域国土规划;通过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调查,查明了重点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为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评价了主要盆地地下水资源,圈定了一批应急水源地(或后备水源地),可为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设水源地和应急供水建设提供保障;首次应用声波法探测海底含水层结构取得新突破;在北海大冠沙地区建立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野外观测研究基地。

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1∶25万环境地质系列图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地质资料;梳理了长江中游城市群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提交了对策建议报告。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区环境地质调查圈定应急(后备)水源地46个,分析认为16个主要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岩溶塌陷威胁,且局部地区土壤污染危害较严重。此外,武汉城市圈示范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和动态评价平台建设,为全面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了系统的数据支持。

湘鄂桂山区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以流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不仅创新了图件表达方式,加强了对地质灾害成灾规律和成灾模式的认识,并对重点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升。

中南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南重点地区共划分了7个主要含水层,基本查明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区内污染源分布,掌握了各片区地下水污染主要特征,并将微量有机指标纳入地下水质量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了区域地下水质量,针对影响地下水质量的Ⅳ、Ⅴ类水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

四、地质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新进展

在地层古生物方面,华南地史生物辐射期生态系统重建、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扬子地区志留纪几丁虫、广西泥盆纪双壳类、中扬子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与生物复苏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已成为中南地区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环北部湾海岸带含水层调查研究揭示了新型地下水咸化模式,构建了人类与自然双重作用下海水入侵的数学模型,利用Cl-和Br-比率建立了北海地区地下水咸化来源快速评价指标,统一了环北部湾海岸带第四系含水层,为大型含水层调查评价奠定了基础;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响应与环境变化,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海侵的微体古生物记录和第四纪沉积年代,长江中游碎屑锆石研究与长江贯通年代等环境地质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与此同时,“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水文监测系统”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种简易钻孔地下水水位测量装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同位素测试方法的优化与创建和实验测试方法的建立与完善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南地区“十二五”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集成》编辑出版,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得益于国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技术指导中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地质局、地质调查院、环境总站及相关地勘单位在资料提供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但由于引用文献资料较多,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单位和作者见谅。

由于编著者水平所限,书中可能存在较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