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质概况

二、地质概况

(一)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内从太古宇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城市圈东北以前震旦纪古老深变质岩为主,后期有岩浆岩侵入;城市圈东南以古生界为主,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中、西部地区地表为大量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跨越湖北省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在长期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随时间、空间(构造位置及边界条件)和构造运动方式的变化,引起不同方式相对升降和离合,最终形成中部武汉台坪褶皱凹陷、西部江汉断陷沉降、北部桐柏-大别基底褶皱隆起、南部幕阜台坪褶皱隆起、东部黄梅台坪褶皱凹陷的大地构造格架。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西部平原区的间歇性下降和东北部大别山区的持续隆升,其他地区则相对稳定。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介质岩性、物理性质及水动力特征等,可将区内地下类型划分为:①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②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含水岩组;③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④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的裂隙岩溶含水岩组;⑤岩浆岩、变质岩裂隙水含水岩组。据岩体工程地质性质可分为:①岩浆岩工程地质岩类;②沉积碎屑岩工程地质岩类;③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类;④变质岩工程地质岩类;⑤松散性土类;⑥黏性土类;⑦特殊土类。

(二)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跨江南地块和上扬子地块,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相变化大,岩浆岩类型多、时间跨度大、岩石变质程度深。地层出露齐全,除缺失志留系外,各系地层均有出露。由老至新有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城市主体与两个新城区以白垩系—第四系为主。区内构造形迹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与东西向3组,以北东向为主,是区内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格架。发育洞庭湖坳陷、幕阜山-望湘(岩体)-仙女山隆起带、长(沙)-湘(潭)坳陷带、白马垅-梅林桥隆起带、黄塘-均坝隆起带。公田-宁乡活动断裂、长沙-岳魇山活动断裂带、田心桥-湘潭活动断裂带和龙头铺-群峰活动断裂带是区内主要的活动构造。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4个大类。区内岩土体类型复杂,岩体分为沉积碎屑岩、沉积碳酸盐岩、岩浆岩、变质岩四大建造类型及15个岩组,土体分为砂砾石土、黏性土两大类。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杨子准地台的下杨子——钱塘台坳(九江台陷)和江南台隆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区内基底褶皱。鄱阳湖盆地及赣北平原区南、北分属两个不同的一级构造单元,宏观分区界线,东部以浙赣铁路沿线附近为界,西部以宜春—丰城—三江镇为界,其北属扬子陆块,以南为南华活动带。盖层褶皱主要发育有彭山(德安)背斜和庐山复背斜。断陷盆地主要发育有江益盆地、鄱阳盆地、安义盆地等。深大断裂主要有古市(修水)-德安深断裂、宜丰-景德镇深断裂、新干-湖口深断裂(赣江大断裂)、渣津(修水)-柘林(永修)大断裂、靖安-九江大断裂。

古近纪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以来,鄱阳湖地区地壳运动以持续上升为主,至上新世末,均处“陆蚀”时期。晚古近纪区内强烈上升、遭受剥蚀,鄱阳湖盆地由于地壳均衡补偿作用,形成上地幔隆起区,产生了新生的NNE、NE及NW 向正断层式析离构造。第四纪以来,本区构造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地壳水平挤压松弛引起均衡调整作用,地壳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差异性断块活动明显,使鄱阳湖盆地自第四纪以来开始沉降,接受五大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搬运来的大量碎屑物。鄱阳湖盆地周边为深层构造变异带,多为深切断裂所在,表现为强烈挤压上升,地貌上多属低山丘陵,呈环带状展布,最终形成了鄱阳湖盆地和通江水道,奠定了现今的构造与地貌格局。

区内分布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4类地下水,大致可分为4个水文地质岩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红色碎屑岩裂隙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裂隙溶洞含水岩组和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据岩体工程地质性质可分为坚硬岩组、坚硬-半坚硬岩组、溶蚀岩类与半坚硬岩组和松散(软)土。

(四)重大环境地质问题

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地面塌陷(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此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也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且具有点多面广的特征,但往往是以人工切坡造成的中小型滑坡为主。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华北地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大构造单元的交会处,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应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