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三、“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主要目标任务

(1)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开展成矿区带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物化与遥感调查,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深化对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的认识,初步查明成矿地质背景,圈定物化探异常,发现矿(化)点和找矿线索,提供一批新的找矿远景区。

图2-3 湘西-鄂西地区地质构造图

(1)襄(樊)-广(济)断裂带;(2)阳日断裂;(3)新华断裂;(4)雾渡河断裂带;(5)天阳坪-监利断裂带;(6)建始-恩施断裂带;(7)齐岳山断裂带;(8)咸丰断裂;(9)花垣-张家界(慈利)断裂带;(10)吉首-古丈断裂;(11)沅陵-麻阳断裂带;(12)辰溪-怀化断裂带;(13)凯里-新晃-芷江断裂带;(14)安化-溆浦-四堡断裂带;①神农架复背斜;②黄陵背斜;③秭归向斜;④长阳复背斜;⑤宜都-鹤峰复背斜;⑥桑植-石门复向斜;⑦古丈-吉首复背斜;⑧咸丰背斜;⑨花果坪复向斜;○10恩施复背斜;○1利川复向斜;○12齐岳山复背斜;○13梵净山穹隆

(2)矿产远景调查与评价。以铅锌、铜、铁、锰矿等为主攻矿种,兼顾钨、锑、金矿,主攻“扬子型”(“MVT”)铅锌矿、沉积变质型铜矿、“江口式”铁矿以及沉积型锰矿,重点在大巴山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湖北神农架-黄陵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湖北鹤峰-湖南龙山铅锌铁找矿远景区、湖南张家界-贵州铜仁铅锌锰找矿远景区和湖南沅陵-怀化铅锌铁锰找矿远景区开展远景调查,优选成矿有利地段,通过地面高精度地球物理测量(磁测)、地球化学测量等综合调查手段,圈定矿致异常、矿(化)点和找矿靶区。

(3)综合研究。开展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和矿产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开展成矿带成矿规律和勘查选区研究,充分依靠现代深部探测方法技术,开展深部找矿预测,为后续勘查提供后备选区。综合本区域重大地质问题,编制成矿带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成矿带基础地质数据库。

(二)工作程度

该区是我国开展地层学研究较早、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区内已全面完成1∶100万、1∶50万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建立地层层序、厘定岩浆活动期次、查明构造格架的同时,开展了区域矿产调查,为区内后续矿产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至2015年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完成174幅(图2-4)。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100万区域重力测量、1∶100万航空磁测及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已覆盖全区,在部分成矿远景区还开展了1∶5万~1∶1万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化探、水系沉积物化探、溪流重砂测量以及电法、放射性测量等工作。至2015年,在本区已完成1∶5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109幅、1∶5万重力测量32幅(图2-4)。

20世纪80年代初在部分矿集区开展了1∶5万矿产地质调查,1999年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在重要找矿远景区系统开展了矿产地质调查以及矿产评价工作,至2015年底区内已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72幅(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