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总面积13.72万km2,其中核心区1.76万km2(图7-1)。武汉城市圈指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面积5.8万km2,其中核心区8500km2;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市,面积2.8万km2,其中核心区6100km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面积5.1万km2。
武汉城市圈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冬季寒冷、夏天炎热、春秋多雨的特征。武汉城市圈地表水系发育,河湖众多,形成以长江、汉江为干流横贯东西的庞大水网。北有府河、澴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梅川河,南有陆水、金水、长港、富水,两江之间有通顺河、东荆河。河流串联的大小湖泊、水库众多,主要湖泊有梁子湖、东湖、汤逊湖、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密泉湖、木兰湖、龙感湖、大冶湖、网湖,主要水库有浮桥河水库、白莲河水库、陆水水库、富水水库等。武汉城市圈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西开口的不完整盆地。武汉居于盆地东侧边缘,地势低平,周边湖泊遍布,长江、汉江在此交汇。东北桐柏-大别山脉与东南幕阜山脉在鄂东长江出口武穴段相接,使城市圈形成半封闭的盆地,西部开口与江汉平原接壤。城市圈内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平原、岗地、丘陵、中低山4 种类型。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地势总体上沿湘江两岸向外依次为低平的冲积-冲湖积平原、红土岗地、丘陵,绝大部分海拔低于300m,一般处于50~200m 之间;位于中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地表水系大多属湘江水系,主要有渌水、涓水、涟水、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沩水、白水江、汨罗江、新墙河10条支流与湘江相汇,水资源丰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区内包含较为完整的地貌自然单元,其地势比较有规律地由湖盆向湖洲、冲积平原、阶地、岗地、低丘、高丘变化,逐步过渡到低山和中低山等地貌类型,位于西部的武宁岩海拔1547m,为区内最高峰。经济区内河流水系发育,主要有长江干流和汇入鄱阳湖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
图7-1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位置图
2007年1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位于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动力模式。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是中部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的脊梁,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区域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