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质概况
钦杭成矿带是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的碰撞拼接带,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端,东邻太平洋板块,西与印度板块相接。钦杭结合带与成矿带的确定,建立在对华南古板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认识的基础上(附图Ⅱ)。扬子与华夏两个板块在新元古代(约820Ma)拼合之后进入板内或陆内演化阶段,随后大致沿钦杭带发生过裂解,但直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南地区再无新的洋壳打开(舒良树,2006;Li Z X et al,2010),早石炭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华南(包括海南岛北部)和印支块体(包括海南岛中南部)发生碰撞拼合,从二叠纪末期开始,海南岛已经是华南大陆的一部分(李献华等,2000)。自晚三叠世以来,钦杭结合带多次复活,沿其发育一系列铜多金属和钨锡多金属矿产,构成一个罕见的板内多金属成矿带(毛景文等,2008;徐德明等,2012)。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自古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均有分布,分属中南地层区中的东南地层区和扬子地层区(主体属其中的江南地层分区)。地层层序完整,化石门类齐全,沉积类型复杂,早古生代及其之前地层以活动型沉积为主,泥盆纪及其以后地层皆属浅海或陆相稳定型沉积,部分地区是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立典之地。
区内经历了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以4个方向为主的构造带,构成隆、坳地块及断褶带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景观。
(1)北东向构造带:为钦州-杭州北东向基底构造岩浆岩带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内最重要的构造带,构造组分以复式褶皱、断裂、花岗岩为主。断裂构造在区内主要表现为4条北东向近等距离平行展布的深大断裂,即邵阳-资源-永福-来宾断裂带、浏阳-双牌-恭城-大黎断裂带、茶陵-郴州-梧州-博白断裂带、仁化-四会-吴川断裂带。
(2)东西向构造带:主要为南岭巨型东西向构造带,由一系列复式褶皱和冲断裂、隆坳带、花岗岩带组成,从北向南可划分出阳明山-宁化-闽清、九万大山-大余-仙游、宜山-全南-厦门、昭平-佛岗-丰良、西大明山-高要-惠来5个二级构造带。
(3)北西向构造带:构造组分主要为压(张)扭性断裂,局部为褶皱和花岗岩,从西向东等距分布有桂林-广州、新宁-蓝山、邵阳-郴州、常德-安仁4个斜列构造带。
(4)南北向构造带:规模较小,由波状弧形褶皱和断裂组成,主要有湘南地区耒阳-临武构造带及湘-桂构造带,发育于晚古生代盖层中,主要形成于印支期,部分形成于燕山期。
区内岩浆岩发育,分布极为广泛。其中侵入岩以中酸性-酸性花岗岩类岩石为主,另有少量中性、基性-超基性岩和碱性岩;喷出岩主要有玄武质、流纹质、英安质火山岩,另有少量超基性、粗面质和安山质火山岩。岩浆岩形成时代从中元古代蓟县纪至燕山期均有分布,其中以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其次为早古生代和海西期—印支期,新元古代岩浆岩出露零星,中元古代岩浆岩分布局限(仅见于海南岛)。
区内变质岩分布范围较广,岩石类型较齐全,主要有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自中元古代以来,区内发生了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主要经历了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构造事件,因而变质岩也主要形成于这些构造运动期,前两期主要为区域变质,海西期—印支期为局部区域变质,燕山期则主要是接触变质,而动力变质贯穿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