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质概况
南岭地区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有色、稀有金属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环太平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构造上,南岭地区位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部位,横跨扬子和华夏两大板块,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其中,加里东运动为区内构造格架形成的主要奠基时期,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动力学背景对本区成岩、成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生代以来,该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大爆发。众多学者研究认为:华南内陆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从燕山早期就开始了(李献华等,1999;郭新生等,2001;Gilder et al,1996;王岳军等,2001;付建明等,2004,2005,2011),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学背景不是以挤压为主,而是广泛的伸展、拉张。各种类型的花岗质岩浆活动都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地幔物质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参与,才引起华南地区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大量金属矿产的形成(华仁民等,2003)。
南岭地区发育于超过20km 厚的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广泛出露的最老地层为新元古界。自新元古代以来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元古宙及早古生代地层以活动型沉积为主,泥盆纪及其以后地层皆属浅海或陆相稳定型沉积,其中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为钨、锡、铅、锌、银、金重要赋矿层位。在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下,南岭地区形成了由隆、坳地块及断褶带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景观。地表构造形迹主要有褶皱、断裂、花岗岩带、盆地构造等。此外,还有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前者主要见于雪峰隆起南缘,后者发育于各隆起区的褶皱基底及部分深断裂带中。根据各种构造形迹的分布及其成生与演化关系,按展布方向大致定为4组:NE—NNE向、EW 向、NW 向和SN 向构造带。其中NE—NNE向、EW 向构造带多期次活动明显,构造最醒目(图3-2)。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除地表有大小数百个岩体外,还有多处隐伏岩体(带)(图3-3),地表看似小岩体,实际上深部常常连在一起,包括火山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煌斑岩、花岗质-花岗闪长质浅成小岩体和花岗质(杂)岩体等。岩石类型以酸性、中酸性为主。形成时代大致可分为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其中燕山期花岗岩分布最广,且与成矿关系最密切(付建明等,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