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
珠三角-环北部湾经济区包括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地区,总面积118 406km2。
珠三角经济区是指由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及香港、澳门组成的经济区,行政辖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香港、澳门,陆地面积41 986km2,常住人口5 616.39万(2012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台地和残丘,其西、北、东三面低山丘陵环绕,南面临南海。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夏季长,冬季一般不寒,温暖潮湿,秋温高于春温,偶有轻霜甚至全年无霜,年平均气温21.9°C;受季风影响,具有降雨量大、强度大、雨日多、季节性强、分布不均等特点,年均降雨量1800~2200mm。沿海每年7、8、9 月常遭台风、暴潮侵扰,最大风力10~12级,易形成风灾、洪灾。境内河流众多,绝大部分属珠江水系。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网河和流溪河等次级水系组成。其中东江、西江、北江具有集水面积大、径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大的特点。珠江水系下游受咸潮影响形成河网,河网水道纵横交错,形似网状,有重要水道26条,网河内的河流分别由崖门、虎跳门、鸡啼门、磨刀门、横门、蕉门、洪奇门、虎门八大口门汇入南海。京广、京九、广九、广茂、广梅汕铁路贯穿交汇于区内,广深准高速铁路已通车;高速公路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广州白云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均可与国内外通航。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个地级市和玉林、崇左2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面积4.25万km2(不含玉林、崇左),总人口数1300万人。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冬不严寒,夏无酷暑,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6℃。低于14℃的冬、春季约110天,高于14℃的夏、秋季约250 天。一年中7 月份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7.4℃,最冷月出现在元月份,极端最低气温-0.5℃。全年无霜期为316~365天。境内沿岸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注入北部湾。
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环岛海岸线长1 822.8km,陆地面积35 354km2,海洋面积200万km2。海南省下辖海口、三亚、儋州、三沙4个地级市,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临高、澄迈、定安、屯昌、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15个县(市),以及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其海域。海南岛为海南省的本岛,位于海南省北部,与雷州半岛南端隔琼州海峡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面积约34 000km2,环岛海岸线长1 822.8km。岛内主要有海榆东、中、西线国道和黄竹-乌石-那大、牛漏-营根-牙叉-邦溪、陵水-保亭-毛阳-九所等省级公路,形成“三横三纵”公路网,同时还建成东环铁路、西线铁路、环岛高速、海文高速,在建的有中线高速,与内陆有海运、航空相连,交通便利。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中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行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为中部隆起的穹隆状地形。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h,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3大河流,3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雷州半岛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主要辖遂溪县、海康县(今雷州市)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的赤坎区、霞山区、开发区、麻章区、坡头区,面积8888km2,人口数608万人(2010年)。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顺调岛等,廉江市少数部分还属于雷州半岛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