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三、“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主要目标任务

(1)基础地质调查。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初步查明成矿地质背景,提供一批新的找矿远景区和找矿线索;深化对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为矿产远景调查提供基础信息。

图3-2 南岭主要断裂示意图(据赵小明等,2015)

F2.河池-柳城断裂带;F3.溆浦-四堡断裂;F4.绥宁-三江断裂带;F5.新化-龙胜断裂;F6.桃江-城步断裂带;F7.邵阳-永福断裂带;F8.桂林-广州断裂;F9.双牌-都庞岭断裂带;F10.蓝山-连平(武冈-临武)断裂带;F11.茶陵-郴州断裂带;F12.万安-崇义(遂川-汝城)断裂带;F13.南城-大余断裂带

(2)矿产远景调查与评价。以钨、锡、铅锌、铜矿为主攻矿种,兼顾铁、锰、金、银矿,探索铀等特殊矿种,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点及以往找矿勘查工作程度等,围绕诸广山、万洋山、骑田岭、九嶷山、都庞岭等重要岩体和丹-池地区开展锡多金属矿远景调查,优选成矿有利地段,综合分析地物化异常和矿(化)线索,通过地面高精度地球物理(磁测)、地球化学等综合调查手段,圈定矿致异常、矿(化)点和找矿靶区。

(3)综合研究。开展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和矿产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开展成矿带成矿规律和勘查选区研究,加强对矿化富集规律研究和找矿模式的总结与运用,加强对花岗岩成因及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充分依靠现代深部探测方法技术,开展深部找矿预测,为后续勘查提供后备选区。综合本区域重大地质问题,编制成矿带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成矿带基础地质数据库。主要工作手段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等。

图3-3 南岭成矿带花岗岩类岩体及深断裂推断图

(二)工作程度

至2015年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面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除赣州市幅、融安县幅、桂林市幅、柳州市幅外全覆盖,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248幅,涉及图幅269个(广西有8幅分两次完成),面积约12.6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5%。1∶100万或1∶50万区域重力调查已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部完成,1∶20万(部分为1∶25万)重力调查也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全覆盖;1∶5万重力调查工作,主要针对成矿带内成矿有利区段展开,各省区完成情况差异较大,湖南、广东、广西分别完成其成矿带内总面积的14.5%、2.9%、10.4%;1∶5万地面磁测共计完成面积20 560km2,占整个成矿带总面积的9.07%;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已完成面积70 104km2,占整个成矿带总面积的33.3%。

自2004年以来,南岭成矿带部署安排的1∶5万战略性矿产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共41项,涉及1∶5万图幅共计156幅,面积约7.27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2%(附图Ⅰ)。部署调查评价项目25项,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钨锡多金属矿产地,引领和拉动了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已探明小型以上矿床537个,其中大、中型矿床26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