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

湘西-鄂西成矿带位于鄂西和湘西地区,北部以湖北襄阳—重庆城口一线为界,南部至湘黔桂交界,西至鄂渝、湘黔交界,东达江汉-洞庭湖平原西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0′—112°00′,北纬27°00′—32°00′,面积约24万km2(图2-1)。行政区划隶属湖南省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以及常德市、益阳市、邵阳市的部分地区,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襄阳市的部分地区。该区地貌上位于第一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第二台阶(云贵高原)的过渡带,是我国内陆地区地形切割、地势高差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内地貌以山地为显著特点,主要山系有大巴山、武陵山及雪峰山等,区内山间谷地星罗棋布,规模较大的盆地有鄂西恩施盆地和湘西沅麻盆地。

图2-1 工作区交通位置示意图

该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雨量770~1471mm,夏季降雨较集中,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期。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内交通便利,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市(县)、乡(镇)、村间均有公路相通,以及长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是我国内陆水上交通较为发达地区,同时也是水能资源蕴藏量大的地区。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锰、锑、汞、磷、重晶石、石膏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区内总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中南部武陵山地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为国家级特困地区。区内经济以农业、林业为主,除三峡电站和葛洲坝电站外,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尤以矿山企业分布最多。近15年来,该区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区内进行矿产开发和矿山建设,如鄂西地区磷化工企业和湘西地区锰矿、铅锌矿选冶企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