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前后一致

第四条原则:前后一致

给孩子定规矩,要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规矩一旦确定下来,就应该让孩子严格遵守、认真执行,而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态度一致,而不是意见不一,或者为了宠溺孩子而给他破坏规矩的机会。

事例1:育红上小学三年级,平时成绩挺不错,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但是这次期中考试,育红的成绩非常不理想,尤其是数学,仅仅得了及格分。妈妈看着成绩单有些着急,对育红说:“以后你可得加把劲了,我们来制订一下后半学期的学习计划吧。”妈妈和育红一起制订了学习计划,包括每天花多少时间写作业、花多少时间复习功课,等等。自从制订学习计划之后,育红很自觉地执行,每天都很好地完成了制订的计划。

前段时间,育红的学校又进行了一次小测验。结果育红发挥非常好,位列全班第二名——这是她以前从没有过的好名次,看来学习计划真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放学回来,妈妈看着育红的成绩单,说:“真是太好了,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妈妈要给你庆祝庆祝,今天咱们别在家吃了,咱们全家一起到饭店好好吃一顿。”育红说:“妈妈,咱们别去了,我今天的学习计划还没完成,我今天还要复习功课呢。”妈妈不以为然地说:“得了得了,你这学习成绩不是上来了吗?赶紧放松放松,这两个星期妈妈允许你尽情玩,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见女儿不肯跟她走,妈妈拉着女儿说:“快走吧,快走吧,妈妈这不是给你放假了吗?等你玩够了,再执行那个学习计划就成了。”

事例2:5岁的小康每次玩完玩具,都是扔在地上不管,等妈妈来收拾。妈妈给小康制定规矩:以后玩完玩具,小康需要自己收拾好,否则妈妈就要把玩具没收,不许他再玩。对于妈妈制定的这个规矩,小康同意了。但是下次玩玩具的时候,他仍是不收拾。妈妈提醒他说:我看到玩具还扔在地上。妈妈提醒了3次,小康仍是假装没听见。

妈妈没有说什么,而是直接收起了玩具。等下次小康再想玩的时候,妈妈不再给他玩。小康哭闹起来,想用这种方式逼妈妈就范。但是妈妈不为所动,严格执行之前制定的规矩。小康见妈妈始终不给自己玩具,就哭得更厉害了。这时候,奶奶从屋里走了出来,对妈妈说:“孩子都哭成这样了,你快把玩具给他吧。”妈妈说:“他没有遵守规矩,不能给他玩儿。”奶奶有些不高兴地说:“孙子,咱们走,你妈不给你玩儿,奶奶给你买新的。”说完拉起了哭闹的小康,出了门。

上面两个事例中,家长教育都没有做到一致性:案例一中的妈妈,自己和女儿一起制定的规矩,女儿一直在遵守,而她自己却进行了破坏。这样就给女儿树立了不好的榜样,等她再制定规矩的时候,女儿也可能就不再认真执行了,因为她看到妈妈都不把定好的规矩当一回事。而案例二中,奶奶宠溺孙子,带头破坏妈妈定好的规矩——有了奶奶做“保护伞”,妈妈就没法给儿子制定规矩,从而也就无法对儿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约束。

仅仅给孩子定规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执行。所以当规矩制定好之后,要前后保持一致,严格遵守、严格执行;而且全家人对于规矩的态度也要一致。只有这样,制定的规矩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是不是规矩制定好了之后就不允许更改了?当然不是。规矩是可以调整和修改的,但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调整和修改,而是因为制定的规矩中有一些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调整或者修改。比如妈妈和儿子约定好,周日大家一起大扫除。但是不久之后,儿子报了一个钢琴班,没法参加全家的大扫除了。这时候,定好的规矩就要进行调整了,或者改成周六大扫除,或者不再让儿子参加,而是给他分配一些其他的家务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