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规矩方法5:说到做到,对孩子进行“惩罚”

定规矩方法5:说到做到,对孩子进行“惩罚”

如果家长对孩子进行了提醒,告知他可能发生的后果,他还是没有遵守制定好的规矩,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家长就要说到做到,对孩子进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教训”,让他学会遵守规矩,并且树立家长的权威性。

郝伟今年6岁,是一个很活泼的小男孩。爷爷奶奶和他住在同一个小区,非常宠他,经常给他买一些玩具。没多长时间,他的房间就堆满了玩具。

每天他都会把这些玩具拿出来,玩完之后,就不再管它们了。郝伟的房间经常都是乱糟糟的,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妈妈为了给他收拾玩具,每天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妈妈决定给他制定规矩,让他自己收拾玩具。

妈妈通过和郝伟协商,郝伟同意了妈妈定的规矩:玩完玩具之后,把它们放归原处。他也同意了妈妈的“惩罚”措施:如果不收拾玩具,妈妈就要把这些玩具收走,一个星期不能玩。

前两天,他玩完玩具之后,确实做到了收归原处。但是第三天,他就开始耍赖,不再进行收拾。妈妈看到他乱糟糟的房间,提醒他说:“你应该收拾一下你的玩具了,把它放归原处。”妈妈提醒第一次,他其实听到了,但是故意装作没听见,仍然在客厅看动画片。过了一会儿,妈妈见他仍然不行动,就第二次提醒他:你应该收拾你的房间了。郝伟这次不能装作听不到了,就开始耍赖:“妈妈,你帮我收拾一下吧,我今天太累了。”妈妈说:“你应该遵守我们的约定,自己收拾房间。如果你自己不收拾房间,我会拿走那些玩具的。”郝伟仍然耍赖,让妈妈帮他收拾,但是妈妈只是说:“你要遵守我们的约定。”然后就走开了。又过了一会儿,妈妈看郝伟仍然没有行动,就对他说:“妈妈第三次提醒你,你要收拾你的房间了。如果在10分钟之内你仍然不开始,妈妈就要拿走那些玩具了。”郝伟仍然耍赖,央求妈妈帮他收拾。过了10分钟之后,妈妈开始收拾那些玩具,并且锁在了箱子里,让郝伟拿不到。这时郝伟急了,哭闹起来,让妈妈把玩具还他,但是妈妈不为所动,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之间有约定,如果你不收拾玩具,妈妈就要拿走它们,一个星期之后再还你。这一个星期,你是不能玩这些玩具的。”无论郝伟怎么哭闹,妈妈也没有把玩具还给他。郝伟等了一个星期之后,终于拿到了那些玩具。从那之后,他每次玩完,都会把玩具收拾好,再也不乱放了。

在给予孩子警告之后,如果孩子仍然拒不执行规定,则要说到做到,对孩子进行惩罚。当然,这里所说的惩罚,不是打骂孩子,也不是用极端手段恐吓孩子,而是要给他一点“教训”,让他知道不执行规定的后果。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让他能将相应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从而引以为戒。

那么可以给孩子哪些“惩罚”呢?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比如2~5岁的孩子,可以让他“面壁思过”——单独在房间里待一两分钟。等时间一到,再让他完成之前的规定,如果他再拒绝,就再让他“面壁思过”一两分钟,直到他执行为止。这种方式,对于小孩子非常奏效。值得一提的是,在让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时,一定要保障他的安全。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通过没收他的玩具,减少他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方式,让他知道不执行规定的后果。

如果孩子看到家长真的要“惩罚”自己,就可能会改变主意,向家长认错并且执行之前的约定,这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此时,家长仍然不能心软,仍要惩罚他,并且要对他说:“现在已经晚了,我依然要没收你的玩具。等下一次,你一定要按照规矩去做。”家长只有说到做到,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让孩子服从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