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某一个村庄,有几个孩子在顽皮地嬉闹着,追跑着,滚打着,站在路头的几个村民看着这帮调皮的孩子不由地摇着头叹着气。

这时,有一对夫妇指着其中一个孩子训斥着,那孩子全然不顾,继续与其他孩子打架。妇女非常生气地跑过去,揪起那孩子的耳朵就往人群外走,那孩子涨红着脸“哇哇”直叫。

“你就知道整天打架,说你也不听,今天非揍你不可!”妇女恼火地大声骂道。

“啊哟,疼死我了。”孩子哀求着。

“你还知道疼?你整天打架就不知道疼吗?”妇女越说越生气。

“我不打架了还不行吗?啊哟,我的耳朵,我的耳朵。”那孩子疼的直喊。

妇女揪着孩子的耳朵一直到家后才放下。孩子用手不停地揉着红红的耳朵。

夫妇俩看到孩子打架时弄的又脏又破的衣服,气呼呼地皱着眉叹着气,不知如何是好。男人摇着头低声说:“这娃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怎么办?要不,把这孩子送到武校去锻炼锻炼守守规矩吧?”女人听后不吭声。

这孩子,就是张坤。

听父母说,要送他去武术学校练武,而且是县级武校,张坤欣喜若狂。啊!我要进县城了!我要学少林功夫了!

当村里的孩童们知道他要进县城上武校,个个都羡慕他,整天围着他转,那时,他整个人显得自豪起来,语气也变得老成,认为自己以后学了一身功夫,就不怕别人欺负了,就连做梦自己也会单手劈砖、头顶碎砖这样的绝技。9岁的张坤踏入河南鹿邑县少林文武学校后,周围的一切让他感到很新鲜。这里风景秀丽,环境清新,校内有绿色草坪的体育场,有教室,有男女生宿舍,有训练场,还有餐厅。看到这些,张坤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他觉得自己比村里其他小朋友幸运。

幼小的张坤对“武术”完全没有概念,更不懂传统武术具有的深刻内涵。他只知道练武术就是练武功,可以防身。再说,他在武打片中看到大侠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一旦他们发出神功,身子不由自主地向上飞起,足足有五六丈高呢!除此,武林高手们还劫富济贫,为民除害。张坤决心要做一个大侠!

张坤就是带着这样的心理和认知开始了武术训练。

一切并不是张坤想象的那样轻松,有制约有限制,有纪律有规矩,除了两星期可以回家一趟,其他时间就是边上文化课边练习武术。那时,他练的是套路,也是他喜欢的项目。至于前途如何,他不得而知,但他知道,如果不好好练,就没有出路,哪儿来还得回哪儿去,这是张坤最不能忍受的事情,他必须刻苦训练。在教练的指导下,他逐渐理解了武术中的一些道理并掌握了武术的基本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如”,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体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风格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通过学习,他也悟到了武术所表现的是一种英勇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这盘架子,一盘就是两年。张坤总觉得不过瘾,就要求改练武术散打。一接触到散打运动,他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拳、腿、摔一并而上,觉得很厉害,认为这就是自己在农村时常用的最简单、最原始的“干架”形式,他觉得好玩、过瘾、刺激,凭自己原有的“基础”练习散打肯定是没问题的。可是,一到训练中,张坤便知道散打并不是简单的“干架”,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擒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他开始逐步改变对散打的认知。他体会到,散打就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反应要快,还要学会防守、抗击打等技能。在队内对抗训练时,他搏得过几回胜利,当然也输过。胜利时自己感到无比的骄傲,输了,他就躲在角落里哭,心里感到很沮丧,弄不明白自己输在什么地方。教练跟他说,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要有拼搏精神!

两年的时间里,张坤在52公斤级别上渐渐出了成绩,他对自己的成绩和技能感到比较满意。他以为自己的武术已经练到头了,是不是可以当教练了?他带着幻想找到了教练。

“啥事呀?”教练问。

“教练,我觉得自己的武术练到头了。”他正经地说。

“那你想干啥?”教练又问。

“我是否可以当教练了?”他昂着脑袋认真地说。

教练“扑哧”一笑,“你才练了几年就练到头了?你知道上面还有市级体校,省级专业队,国家队吗?”

教练说的这些张坤压根儿就不知道。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

那时起,张坤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也开始了对梦想的追寻。

经过努力,张坤赢得了一次去武汉体校学习的机会,他可高兴了,跑回家跟母亲说自己想去武汉体院学习的愿望。母亲听后心情显得沉重,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片刻,父亲问需要多少学费?张坤说一万元左右,父亲再也没有说话。其实,张坤心里很明白,父母不表态的原因就是因为钱,因为家里穷,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父母亲总是跟他说,孩子,别着急,慢慢想办法。一个星期过去了,眼看其他校友都陆陆续续的外出学习了,张坤心里那个急呀,甭提多难受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坤的心情也随着时间在郁闷和期盼中度过,去外面学习的队友都拿着成绩回来了,张坤好生羡慕。同时,他心里又感到百般无奈和对梦想的迫切。

几天后,张坤的一个同学跟他说,辽宁省辽阳市有个体校在招学员,问他是否愿意去?

“啊,真的?你怎么知道消息的?”张坤惊讶地问同学。

“我一个叔叔在辽阳市的一个体校当教练,是他告诉我的。”同学说。

“哦,原来是这样。”张坤相信了。

“你去不?”同学又问。

“需要多少钱?”这是张坤最关心的问题。

“路费自己出,吃饭不要钱,但必须用面粉换饭票,才能吃到饭。”同学告诉张坤。

“哦。辽阳市在哪里?是不是在很远的地方?”张坤从小没有出去过,心里不免有些胆怯。

“如果这次不去的话,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似乎替张坤着急起来。

张坤想了想,然后他下定了决心,走!

父母知道情况后,看到张坤决心已定,就从家里凑了两千元钱给了他。母亲知道东北的冬天很冷,怕孩子冻着,特地为张坤准备了棉衣棉裤。就这样,张坤怀里揣上两千元钱,手提一个包袱和挎上一只双肩书包,朝着梦想之路出发了……

睡梦中被一阵吵杂声惊醒了。将近7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