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时代 拥抱未来

第五章 立足时代 拥抱未来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开启了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着眼于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强化能力为先的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内力,支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物质设施的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指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纵深的运用与融合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教育信息化概念提出至今,历经20多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成规模,并广泛运用于各层次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适应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广泛普及;教育信息化技术硬件与软件水平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了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深层变革的内生动力。基于中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获得国内外的认可,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政府和市场两手推动效果喜人。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还没有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开发与服务还不充分,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教学应用和创新能力还不足,教育信息化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还很缺乏。教育信息化必须实现向前跨越,充分激发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发挥泛时空特性,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的到来,信息技术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必然导致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信息化跨入2.0时代的契机已经出现。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2.0时代。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教育信息化历史成就基础上的新跨越,还是适应信息技术新形态、发挥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1.0时代的目标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起步与应用,强调的是技术设施的基础建设,那2.0时代则要求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强调的是技术的创新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整体变革。教育信息化2.0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信息技术发展新形态(智能技术等)的基础上,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怎么走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我想,在教育2.0时代,中国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必须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坚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发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构建以混合学习方式为主流,个性学习为补充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建设、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最终促使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提升数字化时代全民信息素养,这就是2.0时代下的“3125”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3”即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助推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1”即以人为本,以生为核心的理念;“2”即混合学生方为主、个性学习为补充的学习模式;“5”即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建设、互动方式、评价方式五项变革。